什么时候那些我们用来表达心意的话语成了刺向别人的一把利剑,杀人于无形;
什么时候那些我们以为天真无邪的学生成了最不可能成为杀人犯的杀人犯,骗过了所有人;
什么时候那些我们本来要在书本中学习的法律名词现在非得要现实逼着我们来学习。
我们不知道平时给我们起外号,孤立我们,放学截住我们就是所谓的“校园霸凌”,我们只是以为他们不喜欢我,可是又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不喜欢我;就像是他们不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会杀了我们。
今天看完了《少年的你》有好多话想说,又无话可说。
坐在电影院环顾四周,有和情侣来看的,有朋友组团来的,有独自一人来的···
有手提薯片的。有手捧奶茶的,有从头到尾安静的看的···
我突然发现,有些事,只有经历过才知道那种感觉,对于别人同样的经历才有一丝丝的感同身受。
还记得出场的第二个人是谁吗?胡小蝶,那个和陈念一起搬汽水的那个女生。我没有看过原著,也没有了解过电影,所以我看到一个人就会猜测他是谁,他们的关系是什么。于我而言,胡小蝶的第一个镜头是喝汽水的那个近景,看到她,我以为是欺凌者,因为她的眼神并没有一般年纪学生的光,再加上陈念看她的眼神。后来当我看到那根吸管的镜头,我只是看到了愤怒,可是当我看到跳楼者是胡小蝶之后才明白,那亦是绝望,是一种孤立无援的绝望,仿佛处于一间没有窗的小屋,没有阳光,也没有人来拼劲全力给她开门,在那里一点点被黑暗吞噬,直至心里的希望之火熄灭,至此,她想是不是只有永远睡着了就会和黑暗融为一体,他们就找不到我了,所以胡小蝶死了。
胡小蝶的死是谁的责任,施暴者?旁观者?自己?我觉得其中最不需要负责的就是自己。
是,她死后,魏莱的妈妈在警察询问时说了那样一段话,受害者的父母到底是怎样教育孩子,教育出一个如此扛不住压力的孩子。是孩子的错吗?没有人知道胡小蝶当时的感受,她甚至到临死都不知道那些在老师家长眼里所谓的乖乖女为什么偏偏要针对她,她只知道她难逃这一劫。
还记得胡小蝶跳楼的那个场景吗?远景拍摄下,四周的走廊上围满了同学,他们各有特色,但是此刻他们的身份却相同-----冷漠的旁观者。这一画面像极了陈念和胡小蝶抬的那一筐饮料---中间是胡小蝶喝过的插着被她狠狠咬的吸管的奶,被周围完好的奶瓶围着,像是评头品足,又像是漠不关心。
别人的痛即使深入骨髓扎心地疼,在别人眼里也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尽管他们在谈论时,偶尔也会叹几声气、又或掉几滴眼泪来表达他们的同情,那又怎样,也仅仅只有同情。
你说,倘若陈念没有给死去的胡小蝶盖上校服,也许陈念并不会成为魏莱一帮人欺负的对象?我想幸运的话,也许不会。但是胡小蝶死后,魏莱终究会换目标的,即使不是陈念,也会是另一个女孩,就像是那位和魏莱一起欺负陈念的提鼠女孩---“明明我什么事都顺着她们,为什么是我”
同为被欺凌者,为什么胡小蝶和陈念的结局会不同。也许是性格使然吧,胡小蝶在面对霸凌时只是一昧的隐忍,又或是把希望都寄托于那无所谓的旁观者而陈念骨子里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傲气;同样是椅子被倒墨水,胡小蝶选择一身不吭地坐下去,而陈念却用身体在表示反抗;无论排球场上陈念的反击,还是让小北保护自己,这都说明了陈念和胡小蝶不同。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那个我们曾经认为最单纯的孩子会成为“霸凌者”。他们看起来明明那么的单纯、那么的积极向上,为什么会做出这样令人唏嘘的事。我想,无论是像魏莱这样的霸凌者,还是陈念这样的受害者,还是像小北这样的“小混混”···他们角色的形成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父母手执画笔,最终纸上是怎样的风景,也不过取决于父母如何上色、如何构思。
关于小北和陈念
看完影片,朋友圈看到的句子最多的就是刘北山对陈念说的那句话“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人世间,并不是每一个陈念身后都有刘北山。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陈念都会在刘北山被打时打电话报警,会在那样的情境中冷静地抛开自己去亲一个被打的不成人样的小混混。
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其实小北和陈念的相遇偶然中又夹杂着必然。
小北13岁被父母抛弃,在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不得不披上“大人”的外衣,流连辗转于“阴沟”之中,陈念来之前,他也许并未想过要走出“阴沟”,也不知道如何才能走出去。身后空无一人,没有人来问他冷不冷、疼不疼,也没有人会因为他是个孩子而对他温柔以待。所以他心底的软弱、温柔、责任、担当都被他全部封存,只剩下冷酷和不得已的暴力。其实在生活中小北这样的人是最容易被感动的,因为他从未得到过温暖,所以你给他一个拥抱他可能就会打开一点心扉;
陈念:和妈妈一起生活,梦想是去北京,和小北不同的是,同样是生活在“阴沟”里,陈念有着一点星光,并且为着这点星光而努力奔跑。她沉默寡言,但她明辨是非;在影片中,好像总有些点东西和她那点星光相悖,正义?善良?小北?她不喜欢交朋友,但她依旧为胡小蝶作证,依旧送那个曾经欺负她的女孩回家;她想逃出阴沟,但她也想带走小北。她似乎是个矛盾体,但是在关键时刻,她都坚持了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陈念和小北的相识看似偶然,却因两个人的相同成为必然
陈念初识小北,可以说是那通报警电话,也可以说是那个吻;又或是陈念被抢走的那五十块钱;一个故事的讲述总是有开始和结束,至于什么时候结束,只不过看人物是否还有后续。
而小北和陈念的故事,可以在那帮混混走后结束,两人就此别过,相忘于江湖;然而没有,因为小北心存感激,所以又有了后面的还钱、修手机。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小北会对陈念说“需不需要保护”,但是我知道正是这句话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小北被人打时,陈念犹豫之下,选择了报警,那是因为她心存善良,一件事做与不做,终是有选择的。就像是陈念对请求小北保护她时,小北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我相信小北和陈念之间是有情的,不管因为爱情还是因为两人互相取暖而抱团。倾向于观众,我想是爱情吧。那情究竟起于何处?于小北来说,或起于那个吻,或是陈念初次来他家,或起于那暖黄的灯光下她的身影,或起于那句“疼吗”。于陈念来说,小北就像是荒原上的“摆渡人”,替她驱魔杀鬼,只为护送她到达希望的国度。
关于影片:
首尾呼应:影片开头陈念“这里曾是我们拥有的乐园”---这个乐园是单纯善良的我们共同建立起来的,经过了牙牙学语来到这个我们认为的乐园,虽然我们性格不同,爱好不同,但是共同的理想把我们相聚于这个叫“学校”的乐园,这是我们曾经拥有的,也是我们一直认为的。
“这里曾是我们的乐园”---我们向往的那个乐园早已失去纯真,变成了那些沉默寡言却善良纯真的我们的地狱,成为了自私狂妄的他们的乐园。
“这是我们的乐园”----不,这依旧是我们的乐园,那个至尊华府本该就是乐园,不能因为有人刻意破坏而让它失去本真。
我想开头陈念读的这三句英文中,着重表现一二句,用以引出下文本该是乐园的学校中“胡小蝶的死”“陈念的经历”而影片最后着重表现第三句,无论首尾都有一个低着头的小姑娘,
而结尾最后陈念牵起了小姑娘的手,这说明,陈念的信念---让那个曾是乐园的“学校”重新成为乐园,不再出现下一个“胡小蝶”。影片开头的小姑娘也许会是下一个胡小蝶,但结尾说明乐园重建中,但至少那个小姑娘不会成为胡小蝶
对比衬托:
陈念和胡小蝶:泼墨水事件---衬托两人不同的性格,以此续写不同的结局
魏莱面对警察审问:叫家长前和叫家长后情绪变化----突出魏莱的所作所为与父母有着极大的关系
老警察和郑易面对事件处事态度
陈念面对胡小蝶“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的质问未回应和结尾陈念牵起小女孩的手
年少时,躲避摄像头的小北在成年后终于敢光明正大地在陈年后面保护她,无所谓摄像头。
高考时被拆开的密封条开启了陈念的未来之门;入狱时,小北和陈念的档案袋永久地密封了,像是和过去的他们说再见。
····
我记得有位演员说过:“电影不像电视剧,每一个片段的出现都是有意义的。”
其实你细看,你就会发现,每一个独立拍摄的片段之间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有人说“少年的我才不是这样”也有人说“为什么少年的我才被你们发现”
然而我想说:无论是谁,都本不该成为“少年的你”
这曾经是我们的乐园,这就是我们的乐园,这将来更是我们的乐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