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医生打交道,要具备几项基本素质:
1. 要有礼貌。这包括:不要随意打断医生的话;合理而不引人反感地表达你的疑惑;以及不要在医生面前评判其他任何医生,如果一定要讲到,最好是陈述客观事实。
2. 大致了解接诊你的医生: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专家。选择主任和专家一般是稳妥的做法,毕竟医生这个职业,经验越丰富越靠谱;被刚上岗的医师接诊,不能不说是冒着风险的。但不能迷信专家和主任,毕竟他们年岁也上去了,一些专家的观念和方法比较陈旧,反而不如年轻的医师灵活开放。我见过年长的主任拿器械手抖,尽管很熟练,但是非常吓人;也见过年轻医师,问几句摸一下,就说是肺炎要住院——其实只是感冒引起的咽炎。
3. 事先对病情有初步的认识和预期。自己去查(不是要自己做诊断,一定要去看医生),这样会对病情形成初步的理解,就诊的时候心里有数,医生问到你能回答到位,你有疑问也好有针对性地问医生。
4. 就诊之前准备好你要咨询的问题,看医生状态酌情问。我不主张医生说啥就啥,开药就完事儿。怎么引起的,跟自身别的疾病有无关联,这个病一般有什么特征和征兆,平时有什么注意事项或者禁忌,要打针能不能该吃药……了解地够够的再离开。
5. 要有批判思维能力。意思是:医生也是人,每个医生都会受到他自身个人经验、目前环境和身体状况的影响;医生下了诊断,自己结合实际情况判断有无出入,如果感到任何不妥,记得再找一家医院换个医生做二次检查诊断。
6. 注意医生的措辞和表现。这点算超纲,毕竟我等凡人,对方是冷静理智的医生。但医生也是人嘛,医生的心理和感受也难免会表现在他的语言、表情和动作上。比如,我去开小孩的维生素,顺便要求医生也给我本人开一份一样的,医生没有异议,但拿药的那位医生听说其中一罐是我的,她微妙地低了一下头,我问她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她很坦诚地告诉我,大人可以买更加便宜的维生素。两个医生的处理方式不同,源于他们的个人风格。所以,要多说多观察,小细节会帮大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