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八三年初中毕业。
八十年代初,北方偏僻乡村的教学是一种什么样子呢?
虽然是初中了,但班里很多同学并不会汉语拼音。经过小学五年的学习,对汉语拼音一窍不通的学生不在少数。我虽然学会了拼音,但分不清前后鼻音,也许小学老师压根就没教过我们怎样分别前后鼻音,直到此刻我在打字时,遇到带鼻音的字就试着打呗,反正不是前鼻音就是后鼻音,试两次就出来了。不懂拼音稀里糊涂也就认识了足够的汉字。
那时农村的小学和初中是不开设英语课的,上了高中才开始学习英语字母。
那时在数学里,代数和几何的教材是分开的。初一只学习代数,到了初二才开始学习几何。
记得上了初二开始上几何课了,第一节课后老师留了课堂作业,我们做完后都把作业本交给了老师,直到放假时,老师把作业本发给了我们,打开一看,这一学期唯一的一次作业还没批改。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全班同学对最简单的几何证明如听天书一般。
初二开始学物理了,代物理课的是一位师范刚毕业的年轻老师。能听懂课会做作业的学生也只有数的过来的几个。所以物理老师从来不统一收作业,他只需走到会做作业的那几位同学跟前面批面改就可以了。
初三时的化学老师爱读课外书,每次进教室给我们上课时,除了化学教材,一定还附带一本某某小说。快速地讲完必讲内容后,就坐在教室的一边津津有味地读他的小说,至于我们是否听懂了,接下来的课堂时间该干啥,那就是我们自己的事了。
那时每个班的班长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如果哪节课没有老师来教室,那他或者是忘了上课,或者是有事不能来上课,班长负责要去办公室找这位老师,提醒他或是请他来给我们上课的。
那时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主科基本是一年或一个学期有固定老师上的。而历史、地理等其他副科则经常换老师。这个老师上几天,那个老师再上几天,而且上课老师也不怎么讲,主要是留时间让我们自己看书。
那时的考试很少,主要就是期中期末。什么周考、月考,抽考、竞赛考,初三毕业时的一模、二模考等统统没有的。考试也不论名次,不排队。爱学的你就自己自觉地学,不爱学的也少有逼迫。
那时我们手里除了教材,只有一本薄薄的练习册,即使初三复习也没有名目繁多的课辅资料。爱学习的孩子找不到更多的题做,就把同样的题做两遍。
那时课间大家都在院子里玩,踢键子,跳方格,打沙包,玩的那叫一个酣畅。
那时也看不到老师之间互相听课,互相学习的状况。从来没发现上课时有其他老师来听课的。也不讲究教学模式学习形式等。
那时的老师一边教书,一边种地,放学后都到自家田里劳动,遇到农忙时把学生都叫去田里帮忙,农家的孩子什么活也都能干。
那时农村学校都是中午放学稍晚一些,下午就不上课了,称之为“一放学”。下午直到晚上同学们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玩或帮着家里干活。
也许当初我们每个孩子都会认为这就是上学“天经地义”该有的样子,或者从来没想过学习应该会是一种什么样子。
直到三十多年后的现在,自己也成了一名“老”教师,哈哈,也只不过是年龄的老。才发现不同时代的教学有着多么巨大的差异。
教学犹如生活,有着极其鲜明的时代烙印。
和现在的教学相比,那时的教学也许是“粗陋”的,也许是“肤浅”的,但师生的心灵是更自由的。
今天,我们的学校都集中到了城里,乡里已经没有了中学,留下的小学也屈指可数。现代化的设施,精细化的管理,过去习以为常的教学现象,现在看来已是不可想象的教学事故,天翻地覆的变化。
学校由乡村走向了城里,教学也由“粗陋”走向了更加的“精致”。
只是不知道我们师生的心灵是否走向了更加的丰盈与自由,因为这才是我们真正向往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