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千多页的哲学名著《真理与方法》,忽然觉得空虚。好书,但其精要,如果浓缩一下,也就数万字,数十页。
读它,无非想在海德格尔哲学和语文教育(以及艺术人文教育)之间看看有无更清晰的阶梯,目前看来只有学术梳理之必要,但无法完成更创造性的打通。也许保罗利科等人的补充必不可少。
暂且放下。
身心厌倦之症绵延十多天了,不过知道自己在低谷中依然没有虚度了时光——年轻时虚度太多,老了不敢再浪费,却哪里还能追补得上。虽成笑话,但也是笑着说话,不至于懊恼忏悔痛哭流涕。
政治和经济变化太快,自己可以用不动心安然处之,但团队不行。所以,就此暂时放缓南明教育集团校的开拓,等到什么时候重新兵强马壮了,再考虑——也许很快,也许再无可能。但全人之美课程研究院的事务相对灵活,还有可为,希望未来几年,它能够获得创造性的生机。其实南明教育大旗下,还有课程馆、游学社等很有创造力的“小机构”,只不过学术概念或意义上,它们毕竟不是为此而设。一句话,走活路,不走死路。走不了的路,那就不走吧。
过去,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不满”公立体制而“逃”到南明教育,不满有时是一种生命姿态,逃到南明教育很可能依然会不满的。现在,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高薪和舒适而投入南明教育,这里有多少“同道”,难说,需要时间淘汰!未来,真正尺码相近的人会慢慢汇聚,相互守护(而不是相互算计随意拆台),到那时,我们才可能有几所名副其实的南明教育和全人之美课程概念校。
完美是永远不会出现的,残缺是注定不可避免的,南明教育也罢,全人之美课程也罢,我想守住的无非就是:莫异化;莫忘本;莫调子越唱越高,路子越走越邪。
每一所学校,就在那个土地上生根开花,别说它能长出超越土地和季节的花朵。
安安静静,扎扎实实,但一定如其所是的美好、真诚、充实。
至于最后会有多少教育人能够“成其为大”,那得看天赋,看缘分,更看抉择。有些错过是错过两三年,有些错过就是永久性的错失。
我只等待“君子不器”的教育大器,帮助他们在开放的人文精神背景下,成为有所建树的“独立教育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