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找多了,满眼全是弯路。
我们从小到大就在被灌输“学习方法”多么多么重要,脱离应试教育之后,市面上最常见的就变成了关于“如何学好英语”的多到令人发指的所谓干(fuxk)货(goods hhhh)文章。
然后我们就会不自觉地落入恐慌,开始纠结到底哪个方法更好,有的人只是囤积方法,而从未付诸过实践,却又在这种收藏干货的行为模式中收获了莫名的安全感,有种明明没学却好像已经很牛x了的错觉;
另一种则是试了一种没几天又觉得另一种好,频繁的切换方法,但殊不知每一次换方法的背后,其实是在一次次地成为quiter,最终总有一个倦怠和放弃的缺口,让他们在某一个时间点停下来把这件事抛诸脑后——等我找到更合适的方法再说。
小时候流传的那个什么成功等于汗水+灵感的公式,在我看来更合适的该用乘法——方法X行动=成就
但说来好笑的是,很多人渴望找到一个“数值”很高的方法,但在行动这一轴上,自己取得的值无穷趋近于0。(emm真的,别骗自己,没吃苦就是没吃苦。)
我们其实不是想找所谓的“好方法”,我们只是想找一个既能达到效果,关键是还要不怎么费力气的路子,我们怕走所谓的“弯路”,只想一条绿色赛道直通终点。
所以我们有了各种无良的微商减肥,吹到天上的21天流利听说,xx天掌握xx的知识付费产品...
ok不吐槽了。
我想问的一个问题是,我们都没有去过路的那端,又怎么知道脚下选的这条路线到底是崎岖还是顺畅呢?
我绝对不反对找正确的方法,不断地更新改进优化自己的方法,但问题是很多时候我们都还只是一个要挣扎要纠结某一天到底要不要继续做某件事的弱鸡。
行动量没到足以支撑自己不需要所谓自律,所谓鸡汤,做某件事就跟吃饭睡觉一样自然且必须的时候,那种时候我们或许才要谈更好的方法是什么。
我多次提到过,除了健身之外我很感谢自己的就是当时大一硬着头皮练了快半年听写。
从一个四级听力都能错快一半的弱鸡,练到后来差一点全对。
我也是真正吃过那些苦之后,回过头来看,才觉得听写这种看起来又枯燥又笨重的方式,才是所谓的最好方法。
但很多人都是不信,不愿意信不愿意尝试或者坚持不下来的。
大二交换那年有节英语课,听力环节我没忍住装x的冲动基本包揽了回答问题的部分(17年还是表现型人格233),下课就有隔壁班的路人同学来问方法了。
我至今记得自己喜悦而又平淡的回答:“就是听写啊,每天一篇bbc新闻,听就行了。”
然后笑看着对方带着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回去同舍友交差。
其实各种市面上谈的方法,说白了不过是“术”,关键还是方法背后所蕴含的“道”——我们到底是选择骗相信世上真有白piao这回事;还是去坚信踏踏实实做事,时间就会给出回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觉得没有什么好方法的时候,就用行动量的积累,去暴力破解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