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窗苦读数十载,同在一间教室,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本,但却都是不同的结果。这之间的差异究竟在那呢?家庭情况、勤劳程度、聪明,或是命中注定,这些差异其实可以归纳为一个词——“能力”。
那么问题又来了,何为能力?能力的差异照成的人生规矩影响,究竟是从何时开始的?有人可能觉得是小学的时候,因为那会真是心智定性的关键时期;有人觉得是从出生开始……其实这些说法都对,而出现差异最大的分歧点的时候,应该是从大学开始。自由的大学氛围,给大家带来的是充满诱惑的迷你社会,所有人没有了固定的教学模式(指老师、课程等),有人选择浑浑噩噩过完大学,有人择泡在图书馆专研新知识,直到毕业步入职场后,这种差异才有了明显的体现。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成功人士,同时我们也喜欢去分析一个人成功背后的因素,这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普通人都能进行这样的分析,但很少有人去挖掘和分析他是如何走到当前这个程度,更少有人去汲取和学习他奋斗轨迹中失败的教训与成功的经验。
而MBA的核心价值,就是让你学会深入去挖掘事务本质的,这是一种有意识引导的学习和获取资源产生的思维。
1. 模型思维
模型思维即把我们知识点以及处理工作中,思维的过程提炼为模型的能力。
例如大学课程里有一门很火的课程叫“数学建模”,即把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建立成数学模型,来量化分析解读。
碰到心理学问题,可以建立成“何人何故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的思维模型。
企业里常用的SWOT模型分析法:S(strengths)是优势、W(weaknesses)是劣势,O(opportunities)是机会、T(threats)是威胁。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又比如:在企业管理中,常用的5W1H分析法也称六何分析法,是一种思考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技法。对选定项目、工序或操作,都要从原因(WHY)、对象(WHAT)、地点(WHERE)、时间(WHEN)、人员(WHO)、方法(HOW)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2. 系统思维
牛人都注重关系分析而不是元素分析。一个事物总是同时处于两个维度的集合,内部元素的关系集合,以及它自身一个更大系统里的组成元素。系统化思考,就是要认清这两个维度的关系。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总和考虑。它具有整体性、结构性、立体性、动态性、综合性的特点。
3. 杠杆思维
很多人喜欢用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来描述杠杆效应。而在牛人的眼中杠杆不止可以撬动地球。所有的信息、物质和能量都是可以用杠杆来撬动的。比如:财富投资中的房产投资,就是很简单的杠杆效应,只要付30%的首付杠杆就可以撬动100%的房产,甚至流行过透过规则实现0首付的方式,最终获得资产的增值。
各种商业模式的很多核心就在于杠杆的运用,比如小米虽然雷军一直强调互联网思维,但是100亿的估值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杠杆。巴菲特强调看不懂科技行业也是因为这个行业所拥有的巨大杠杆,一堆神奇的企业,市盈率高达100以上。
4. 认知思维
即培养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强的自我价值认同感,不以外界环境为转移。
很多时候,我们活在世上,总是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任何行为动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虚弱的自尊心,这是一种自我认同感很低的表现。我们平常生活中显摆,奢侈消费,经不起诱惑,浅尝辄止这些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点。
然而,一些比较成功的人士,他的价值认同感完全来自内部,比如李嘉诚在年轻的时候,为了偷学,排除了一切干扰,内心价值高很强,不受任何外界的影响,他们认为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为了未来的自己。这一类人,深刻学会了世界的运行规则,反而能够做到自律,独立思考,和很强的目标感。
5. 价值思维
看待事物时,永远不要对事实发火,而是思考事件本身的价值。正所谓:小孩看对错,大人看利益。不要盲目地做价值判断。例如了解新闻媒体的,就知道很多媒体的初衷,就是吸引眼球,刺激精神。所以你完全没必要要为一些博人眼球的新闻事件,义愤填膺。又比如以知乎的牛人,提到的对于事情的评价方法论举例:用二维的思维来考虑,一是收益值,该事件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认知、情感、物质、身体方面的收益皆可计入),二是收益半衰期,该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半衰期长的事件,对我们的影响会持续地较久较长。
我们更多的应该集中于做高收益值、长半衰期和低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而对于收益值和半衰期的判断就源于我们内心对自己的价值认同判断。
6. 进步思维
由美国人Noel Tichy提出的理论,图里的3个区可以表示为你想学习的事物的等级:
最里面一圈,“舒适区”,对于你来说是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事务,自己可以处于舒适心理状态。中间一圈,“学习区”,对自己来说有一定挑战,因而感到不适,但是不至于太难受。最外面一圈,“恐慌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事务或知识,心理感觉会严重不适,可能导致崩溃以致放弃学习。
《把时间当做朋友》一书里,作者提出我们为什么不进步,是因为我们习惯性地除外在“舒适区”看待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自尊上的认可。然而,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处于“学习区”,学习具有适当挑战性的东西,一段时间后,“学习区”会慢慢变为“舒适区”,“舒适区”越变越大,而一部分的“恐慌区”也会相应变成“学习区”。
7. 批判性思维
从决策管理学上判定,对的和错的都有可能是对的。对和错,有事只是立场不同。我们看待一件事物,往往不是先看见,再去定义,而是先定义后再去看见。由于,我们思维上的漏洞,我们受媒体和外界的干扰产生了太多的偏见。客观认识事物,我们要有批判性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学会提问》和《穷查理宝典》两本书里,提出了很多经典的谬论和偏见,对我们乐观全面分析问题帮助很大。
8. 专业思维
举个例子,一个企业的人员动力不足可能是哪里出了问题?薪酬?激励?环境?公平?发展?晋升?组织架构?从这些角度思考,组织架构涉及到部门的设置,部门岗位职责的设置,薪酬提取的考核因素是否合理?有没有晋升机制?评价科不科学?奖惩有没有?怎么奖?怎么惩?这样就能很快形成逻辑框架,这就是技术加管理的专业思维。
入读MBA之后,大家所获得的技术为基础,管理为核心,然后才能打开快速发展的核心通道。这种专业思维,需要靠一个非常系统的管理知识架构去培养,MBA的所有课程都不是平行关系,是有非常明确的逻辑结构和进阶关系。
如何从管理基础和管理专业两个模块去培养专业思维模式?根据两个核心,第一个核心,必须有代表不同领域管理前沿的国际教授,他们能拓宽大家对事业和对知识前瞻性的把握,第二个核心,这个模块需要体系化的知识基础。
9. 运营思维
MBA所培养的运营思维,是方法加上视野。所谓运营思维是基于每个专业维度的分层展开。这最需要的是技能,需要依托资深的企业管理者,去培养管理技能,在MBA课程中的管理发展和管理方向模块,通过企业高管老师的授课,传递方法,重点提升技能。
10. 商业思维
在纵向的专业思维,横向的运营思维的基础上,接下来要培养的是商业思维,首先是一种如何做生意的思维,在双方的互动交流当中,通过谋求对方利益的实现,来满足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实现。而这种能够实现持久发展的双赢博弈,需要从交流互动过程中获取整合对方的更多信息,同时具备前面所提到的专业思维和运营思维,从而有能力去整合信息,实现共赢。
除了生意思维以外,还需要有基于行业的跨界格局。为什么跨界思维很重要?无论管理学的发展,还是在目前互联网背景之下,发展最快、最有商机的永远是跨界的。所以需要有更多地能够与不同行业的人士碰撞、交流、互动的机会,了解对方行业的情况和背景,才有可能培养出跨界的思维模式。
11. 网络思维
当纵向的专业思维,横向的运营思维,发散的商业思维会形成一个立体的网状格局,每个架构的过程都要思考需要整合哪些组织内外的资源,每个环节能不能发生,如何融合其他行业的发展跟智慧,这就是最核心的地方——网络思维的形成。网络思维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
1、多维度,通过专业的模块化学习,形成多维度的体系化专业思维;
2、多层次,通过专业维度的分层次解构,形成多层次的流程化运营思维;
3、跨行业,通过专业维度各层次跨行业链接,形成跨行业的网状化商业思维。因此,网络思维在实施上,是结构化思维体系的形成。结构化思维体系能够让大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现商业价值与市场机会。
伴随着结构化思维体系,专业思维的培养形成了能力基础,运营思维的培养促使了能力形成,商业思维的培养导致了能力拓展,网络思维的培养定格了能力固化。如何转变思维定势,并逐步形成结构化思维体系,这就是MBA最核心的价值。
从现在开始的学习一定要注重培养这个思维,用知识体系完善思考的维度,这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有意识地去关注、学习和收集,才能够最后形成网络思维的格局。
就商学院而言,能力的提升过程形成专业的维度体系,每个培养阶段的开发和设计都是符合思维提升的过程,MBA学习的核心价值就是在学习期间,所能接触到的国际顶级师资,接触到的不同行业的企业高管、校友和同学,所收获的知识和技能,开拓的视野和商业资源,以及最后的落脚点——结构化的思维体系,进而培养成相应的系统能力。具备这个思维之后,学习过程也将事半功倍。
我是张菱香博士,亚欧联盟精萃创始人&环球共生嘉联研究院创办人,公司主要运营法国诺欧商学院DBA在职工商管理博士、法国尼斯大学DBA工商管理博士、法国ISTEC工商管理硕士(www.mba-istec.org)、等项目在中国华南地区的招生、教学、教务、管理工作。微信:EEU3864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