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急你就输了
——家长哈佛学院关于孩子写作业的思考
看了几位家长的分享,发现两个共同点,第一点就是大家都默认孩子写家作不积极是孩子的一个大问题。第二点是父母急着想帮孩子解决这个问题。我本人不是很赞同。
先分享一下我们家一般是怎么和孩子交流写家作的。接她们回家后会告诉她们我们大人怎么安排晚上的事情的,比如要是周末,我们会说:“我们大人去准备晚饭,吃完饭我们去超市。你们是怎么安排的?”然后她们会告诉我们,一般是会先玩一会玩具或者吃点零食,然后写作业。先告诉她们我们的安排,是想让她们知道有事应该提前安排,每个人应该自己安排好自己的事情。有时候她们不想现在写,想吃完饭写。我们会告诉她可以,但是最好不要耽误我们全家人去超市的安排。不能因某个人的不合理安排影响全家人的活动,这是每个人的责任。大女儿是比较主动的,小女儿不是很积极。而我一定要问到她具体的安排时间,然后再提醒。
我要求我老婆,我们必须做到内心明白家作是孩子的事情,一定不能表现出比她们还急的情绪。所以我们的角色是提醒者,协助者。孩子是有自尊的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独立精神和责任感是通过明确他们和我们之间的责任界线来习得的。但是如果这个界线不明,他们会很迷惑。最后他们会误判写作业是我们家长的事,瞧我们着急忙慌的样子,他们内心会认为自己获得了和我们讨价还价的筹码。写家作变成了他们控制我们的工具,我们就会更着急,于是恶性循环开始了。
如果孩子在写家作上有不积极问题时,你再找一些战术上的解决方案是没有效果的,那是治标不治本,效果完全取决于孩子的心情。有家长提出用奖励激励,这更不可使。你变着法子的奖励只会促使他对物质的欲望和激发他的功利心,人的欲望是最难满足的,功利心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
下面我分享一个从《父母的效能训练》这本书学到的方法:
第一步,判断孩子的行为是否是可接纳的;
第二步,判断问题归属权;
第三步,如果是孩子拥有问题,父母要做的积极倾听。
第四步,如果父母拥有问题,父母要用面质技巧;
这个方法可以应对孩子的行为触发的一切“问题”。我这里说的“问题”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问题,谁做错了什么,谁出现问题。这个“问题”是指谁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谁就拥有问题,问题就归属于他,需要他来解决。我们也不应该说孩子有问题,而是说孩子的某种行为体现了他处在问题区。当孩子处在问题区时,说明是孩子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拥有问题,他负责解决问题。
另外在判断孩子是不是处在问题区之前,你要判断孩子的行为是不是你可以接纳的。如何判断呢?当孩子的行为对你的需求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干扰到了你的权力时。那就是不可接纳的行为。但是如果孩子的行为并没有对你的需求产生影响。那么就是可以接纳的行为。
就拿孩子不积极写家作,孩子的这种行为根本没有影响到父母的需求,也没有干扰到父母的权力。那么这个行为就是可以接纳的。但是对孩子来说,要写家作影响到了他们玩游戏、看动画片、看课外书的需求。所以这个问题归属于孩子,孩子有责任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候我们父母就应该“积极倾听”孩子的内在需求。找到他们不愿写作业的深层原因,引导他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但是要注意的是,孩子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自己的内在需求是什么。可能是因为在学校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影响到了他的心情。或者是被老师骂了。或者是今天的课他没有听懂。他们不能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经常对我们说的只有一句就是:我不想写作业。所以父母和孩子交流时就特别需要技巧。主要是倾听孩子的心声,通过接纳性的语言和孩子沟通。问题是我们大多父母和孩子沟通习惯用充满了评价、责备、批判、教训、教化、警告和命令的语言。这样孩子会关闭心门,不会和你沟通,你就得不到他们的内在需求。
在沟通中,我们父母绝对不能用以下十二种类型回应孩子,这也是我们父母和孩子的十二种沟通障碍。
1、命令、指挥、控制(告诉孩子去做某事,给他一个命令);
2、警告、训诫、威胁(告诉孩子如果他做某事就会得到什么后果);
3、规劝、说教、布道(告诉孩子他应该怎么做);
4、建议、给出解决方案或意见(告诉孩子怎样解决一个问题,给他意见或建议,为他提供答案或解决方案);
5、说服、教育、进行逻辑辩论(视图用事实、辩论、逻辑、见闻或者你自己的意见来影响孩子);
6、评论、批评、表示不赞同、责备(对孩子作出一个负面的评价或判断);
7、赞扬、表示赞同(供给一个积极正面的评价或判断,表示赞同);
8、归类、嘲笑、羞辱(让孩子感到自己愚蠢,把孩子归类,让他感到羞耻);
9、解释、分析、诊断(告诉孩子他的动机是什么,或者分析他为何做出这样的事,表示你已经看透了他的心理,弄清了问题所在);
10、安慰、表示同情、安抚、支持(尽力使孩子好受一点,说服他摆脱不良情绪,试着让他的情绪消失,否认他情绪的强度);
11、调查、质问、审问(试图找出理由、动机、原因,寻求更多信息来帮你解决问题);
12、回避、分散注意力、开玩笑、转移话题(试图让孩子回避这个问题;自己远离这个问题;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用开玩笑的方式转移话题,把问题推到一边)。
当看到这十二项时,你是否都觉得和孩子没话可说了。因为我们太习惯这些语言了,这就是孩子不愿跟父母深入沟通的原因。
那么什么是积极倾听呢?积极倾听就是父母要放下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去正确解码和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情绪。话语主导权始终都在孩子手上,当听到孩子说完一句话时,父母只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把自己的理解转化为他的语言。每句回应的话都以“你”开头。
比如:
孩子:我不想写作业。
父母:你现在不想写作业。
孩子:讨厌数学作业。
父母:你有点讨厌数学。
孩子:上次数学考试只考了70.
父母:你觉得你没有考好。
(也许原因是上次考试成绩好影响到他的心情了)
……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孩子不想做作业他根本不会和你交流,就是不做。你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是你们的亲子关系出了问题,孩子已经知道在你身上得不到帮助了。甚至觉得你习惯站在他的对立面,你对他的境遇没法感同身受了。亲子关系的问题也值得深入思考,下次再分享吧。
积极倾听传达信任感,而建议、推论、指示由于剥夺了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责任感,传达的是不信任感。因此积极倾听是使孩子变得更加自主、更有自我责任感、更加独立的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因为这种沟通方式不是我们熟悉的,所以需要多加练习。感兴趣的父母可以找到这本书来看看。如果不是孩子处在问题区,是父母处在问题区该怎么办呢?下次有机会再和大家分享。
总之,在孩子写作业的问题上,这是一个小问题,我们父母不能急,你一着急,你就输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