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炎热的,重庆的夏天。这是来到重庆第四年,却依然没有习惯这似乎可以融化掉这座城的温度。
早晨很早醒来。摆弄了一会儿iPad,兴味索然。想着昨天《最好的我们》似乎只读了一半,于是伸手拿过kindle,开始看剩下的部分。 于是一上午就在断续的空调声中,在不断切换的墨水屏中,在牛奶咖啡新的EP单曲循环中,在我固执的不想看文献的任性中度过了。
这后半部分,我读得很慢,断了好几次。直到最后,看到结局,翻到最后,把kindle放在一边。似乎这时候才敢好好地静下来,心中很久都没有再波动过的湖仿佛被蜻蜓点了,被柳叶撩了,好多好多的回忆,很多很多的情绪,一下子全都冲破时间的闸门,淹没了已经麻木的我。
那时候,我似乎才意识到,我流泪了。在我26岁的这一年,读完了一本小说,想到了一些情绪,却不知道从何说起,不知道为什么会流泪。
故事的结尾,耿耿执意在晚秋高地与她高中一直崇拜的那个男孩子重新开始;洛枳在昔日的高中等到了最坚定的告白。
我的高中,和振华一样,是一所非常有名的重点高中。但与耿耿不同,我从小就是大人口中『懂事』的那个,知道自己只能好好学习然后考个好大学才能从这个落后的十八线小城市走出去,于是从小到大都努力学习,中考时,毫无疑问地考到了重点班。
然而来到了所谓的重点班才发现,我其实之前的所有成绩,靠的都是大人口中无所不能的『努力』。而所谓『天赋』,我真的拼不过别人。我的数学完全跟不上,物理似乎能够听懂,一做题却又全是错。那时的自己,还是个特别不服输的小孩子,还是一个认为『只要我好好努力一定能学好』的勤奋论者。毫无疑问地,现实根本不买我的账。全班七十几个人,我考到第五十六名。更惨的是,期中考试的时候答题卡只涂了学号,忘记了班主任考前反复强调的『考场考号也要涂!这不是平时写作业涂卡!』,每一科的成绩被扣除了30%作为不长记性的惩罚(学校认为,从高一的平时作业和日常考试开始就应该让学生当做高考去对待)。虽然在班会上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和我说,没关系,自己算一下分数,知道自己在班级里的大概哪个档次就可以了,但她却没告诉我,或许是没忍心告诉我,这次考试对高一结束时候的分班,特别重要。
文理分班的时候,我并没来得及好好思考一下文科理科都有什么特色。打电话给家里顺口说了一嘴这件事,家里人坚决地让我一定要选理科。选理科好啊,以后考大学可以选择的专业多,就业面也广。或许在大多数人眼里,文科真的是『只要死记硬背就好了啊』『根本不用费脑子』的代名词。已经习惯了我从小到大成绩一路前几名的爸妈,估计觉得他们的女儿特别聪明,读理科是理所应当的啊。
直到现在,博士都快毕业了,我还总是会想,如果当年我报的是文科,那么靠我后来在理科班每次都考前两名的语文和英语,以及高一没分班的时候总是考前几名的政治,是不是能混得比在理科班里强那么一点。也许高一的时候,好多尖子生也一心一意是要选理科的,从来都没重视过文科的课程,我成绩才那么靠前?谁知道呢。
我只知道,我选了理科,进了理科的普通班。一时间,心高气傲的我接受不了这落差。
但后来不知怎么的,倒也想开了。与其在重点班里苦苦挣扎,听着根本跟不上的课程,面对班级倒数十几名的成绩,在普通班里,稍微轻松一点,或许也不错。
放在以前,我是绝对不会这样想的。以前的自己,固执地认为,只要自己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就一定会有百分之百的回报。根本不可能会告诉自己,轻松一点,不要做凤尾了,做个鸡头也不错啊。
于是在那个纪律很差,量化倒数的理科普通班,我的成绩没过多久就进了前三。那时候似乎慢慢懵懂地明白了,并不是所有事情自己都要做到最好。总有些事情,是自己再怎么拼命都无能为力的。我并不敢告诉爸妈这个想法,我怕他们如临大敌般给我来一顿鸡汤教育。
可是我的父母,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也还只是老实巴交的老百姓。他们从来没想过,为什么辛辛苦苦了一辈子,劳累了一辈子,还是这么艰难。
我不敢和他们说。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压在我身上,我不能用『非主流』的思想去吓他们。从高中开始,我就知道,自己的意识变成了两个小人。一个小人是父母心中的乖乖女,尊敬老师,努力学习,为他们挣了不少面子;另一个小人,敏感,自卑,想法特立独行又格格不入。
在理科班的两年,换过几次老师,然而每个教过我的数学和物理老师都很是头疼。他们每次都拿着成绩单,恨铁不成钢又表现得特别真诚地问我:你的语文和英语单科都是班里前三,为什么数学/物理都是班里二十几名?我讲的东西你听不懂吗?
可是我没办法告诉他:老师,我的语文和英语,除了需要背诵的东西,都没有花时间去学过。英语的完形填空我一路读下来,到了空白就可以凭感觉填出一个词;语文的作文看到话题或材料的时候,稍列个提纲,八百字一千字就顺畅地写出来了;可是数学题,我看再久的题干,都想不到辅助线应该怎么画;我读物理的大题读好几遍,也没能注意到原来还漏了一个电场力。老师,我真的不是不想学好,我真的是,也很累啊。
所以,这就是所谓的『天赋』吗?
我在数学和物理上的努力,并没有像大人们说的一样,努力就有回报。高考的时候,理综一塌糊涂。好歹的,也是考上了一所不错的重点大学。
小时候一直梦想着当个律师,或者搞搞金融,都是看起来特别有面儿的工作啊。高考志愿怎么就报了个生物?脑子真的是被驴踢猛了。直到现在,高考完第8年,还在吭哧吭哧煎熬着等明年毕业。
所以啊。并不是每个如耿耿一样的妹子生命里都会出现一个如余淮一样美好值得崇拜的男孩。更多的人都在自己或挣扎或沮丧,但都没有停下脚步地对抗着自认为的『过不去的坎儿』。
可是,耿耿,你多幸运。能和自己十七岁就喜欢的男孩子在九年后重新开始,何其幸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