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创造力需求对工作做划分,可以把工作分为两类:
推算型工作(机械型工作):根据一系列的指令,按照某种途径达到某种结果的工作
探索型工作(非机械型工作):没有现成指令、规定和方法可以遵循,必须实验各种可能性,设计出新的解决方案的工作。
对于推算型工作,尤其19世纪以来当全球逐步踏入工业化时代,机械性工作尤为重要。对于企业来说,如何激发机械型工作员工的积极性成了核心问题。然而参考第三驱动力,我们可以对机械型工作做如下优化,以求最大程度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1、达成奖励必须有诱惑力
2、对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做出合理的解释
3、承认此项任务枯燥无趣
4、让人们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任务。
虽然是机械型工作,但让员工用自己的方式去完成,其实也就是开拓了一条创造力的捷径。促使员工想方设法提高效率,最终让机械型工作也可以更高效的完成。
对于探索型工作,虽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我们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想主导自己的人生、学习并创造新事物,让自己以及周围的世界变的更好的内在需求变的越来越强烈。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越来越多的员工正在进入自我实现阶段。 马斯洛需求理论对非机械型工作的员工做如下工作优化,有助于更大程度的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1、基线报酬必须充足
2、员工必须有自主权
3、帮助员工建立自成目标体验,进入心流状态。
4、说明重要性,制造紧迫感,让他们释放自己的才能。
5、外部激励内容和时间是别人预想不到的
基线报酬应该很好理解,就是薪资、福利等基础条件。只有当温饱问题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优秀员工才能最大限度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否则任何类型的动机都难以发挥作用。
自主权,是充分的自主权,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方式。当然这里所说的充分自主权并不是无限制的。像google公司,员工可以有20%的时间充分自主权。亦或是之前所说的3M公司,允许员工有15%的充分自主权。在这充分自主权的时间里,员工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当然,公司给予自主权的同时,也可以要求员工给出相应的研究、创新结论。也就是自主得出结果。
心流体验,根据米哈里的描述既是一种全身心投入某种活动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会会有高度的兴奋感及充实感。专心致志,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倘若工作总能进入这种状态,估计效率会大大提升,工作也会更充实开心。而自成目标体验就是帮助员工建立清晰的目标、即时的反馈、以及与能力相匹配的工作挑战。当一份优质的工作具备了这些要素,员工会更容易在工作中先收到快乐,更容易在工作中进入心流状态。
说明重要性,这里所说的重要性不是传统意义上和金钱利润挂钩的重要性。而是更深层次、更涤荡灵魂的重要目标。换句话说,这一点说也就是帮助员工建立使命感,让纯粹的利益驱动成为效益驱动。利益驱动也就是原始的金钱驱动,效益就相对广泛,包括学习、成长、荣誉、真想、爱、美、善良、无私等。研究表明,为了效益目标而努力的员工更容易获得自我满意度、积极情感以及有效降低焦虑和抑郁水平。
外部激励的时间和内容需要是别人预想不到的。如果在一开始就给出奖励条件,让员工觉得自己很可能获得奖励,会不可避免的让员工把注意力放在奖励而不是解决问题上。但如果在完成工作后拿出奖励,风险系数就低了很多。而且在出乎意料的情况下:既然你工作这么出色,那么就奖励你xxx。如此奖励在出乎意料的情况下给出,员工比较不会认为奖励是完成任务的理由,因此对内在积极性造成的伤害也是微乎其微,甚至还会对内在积极性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以上内容,让员工从优秀到卓越,并非对所有员工都有效。普通员工,其本身内在驱动力或许就是利益,他们忠于金钱,不忠于公司。优秀的员工,本身具备良好第三驱动力模式,他们忠于职业,不忠于公司。为了自我实现,会不惜跳槽,找到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真正优秀的土壤。当你的公司有不少这样优秀的员工,不仿试试调整激励策略,促进优秀的员工使用第三驱动力,让他们从个人发展角度优秀到卓越,最终让公司从优秀到卓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