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中国史纲》有感

读《中国史纲》有感

作者: 雁亭 | 来源:发表于2020-11-29 18:57 被阅读0次

      《中国史纲》,张荫麟先生的代表作,还没有完全读完,我就有很想写一点什么的冲动了。

      治史,务求真实,我想,历代的史学家们大多数都会是这么追求的,四兄弟前仆后继之“崔杼谋杀国君光”,太史公之屈受宫刑,褚遂良之拒绝唐太宗查看《起居注》等等,这些铮铮铁骨的治史者们是可以彪炳历史的,更是史家的骄傲。然而,或许是迫于政治压力,或者是为了名利,多少会有些治史者罔顾事实,甚至凭空捏造,以博得自己一时之地位与享受。因此上,无论是官修历史,还是野史、裨史之类的民间史籍,往往会出现互相矛盾,甚至真假难辨的现象,让读史者如坠云雾,不明就里,而我正是这些读史者中的一位。

      各种历史书籍我读得应该也不算少了,而这本从开天辟地一直写到民国的史书,初读起来,就已经让我觉得作者的行文和语气与我以往所读有所不同,平实而亲切的文字,却是在叙述着五千年跌宕起伏,气势恢宏的历史画面,犹如一位历史老师在你面前侃侃而谈,令人震撼,回味无穷。更让我惊喜的是先生的文字让我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评价有了新的认识。琦善作为一个签署割地赔款条约的卖国贼形象早已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然而,历史上倒是他第一个认识到洋枪洋炮大大先进于天朝的大刀长矛和红衣大炮的,林公则徐,作为近代中国的民族英雄,不容置疑,因为他大义凛然,不畏艰险,彻底禁烟,然而,他对当时的外部势力了解得并不多,仍然以天朝大臣的感觉处理外交事宜,事后也没有发出必要的改革呼声,同样,作为主和派的琦善更没有提出改变国运的良策,也就是说,当时在中国士大夫阶层,无论是“鹰牌”还是“鸽派”,在鸦片战争之后都没有强烈的危机感,仍然把英法等国视作“夷”,能抚则抚,能剿则剿,国家层面上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改造运动,这与远在海上的东瀛之国遇到美利坚的大炮之后,马上展开著名的“明治维新”来看,两国的反应速度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而就是这一个天地,使中国的跻身国际行列的机遇整整浪费了二十年,换句话说,鸦片战争最大的损失不是割地赔款,而是中国现代化进程机遇的把握。这是张荫麟先生的观点,也是我在这本书中感觉到震撼的内容之一。

      之所以震撼,是因为作者给了你历史事件的另一面,而你,也会藉此对历史事件有了一个接近客观的认识,这正是一个有良心的史学家和有初心的读史者所需要的,能获得这种需要的唯一出路,就是真实,而真实,或许就是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吧。

      历史是冰冷而实在的,它就在那里躺着,在土中埋着,在博物馆里陈列着,在死去的人的脑海中,在活着的人的书本上,而这书本,是需要我们咀嚼的。

      二零二零年十一月廿九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中国史纲》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zbk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