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看了近200部电影,足以证明我的社交生活是有多么萎缩,宅在寝室实乃唯一乐趣。于是想谈谈最喜欢的10部,打发并不怎么充盈的实习时光。友情提示,这是夹带了无数私货的观后感,甚至可以说是通过电影这一维度展开的年度小记,一如我自己的审美风味,对钟爱的事物极尽夸赞也好,对不入眼的东西极尽贬斥也好,滔滔不绝起来是忘却了有无冒犯的。
2018.1.2 《超脱》
开年的第一部电影,“丧”字简直奠定了我的总基调。就着张亮麻辣烫的余味看完了它,屏幕暗下来时已经夜晚9点。于是我登陆微博上传了几张截图和一段台词,接着打开网易云分享了名叫《Empty》的电影配乐,最后在豆瓣上留下了一段短评。以上种种皆说明,就文艺片的标准而言,它成功地入侵了我的四肢经络,成为丧年的bking利器。
![](https://img.haomeiwen.com/i5704552/7ca42bfe0415198b.jpeg)
我很喜欢艾德里安·布洛迪的长相,看《超脱》的灵感也来自于他在《布达佩斯大饭店》、《钢琴家》和《午夜巴黎》中的惊艳亮相。电影的色彩是寡淡的冷色调,仿佛从开始就伸出手指抠开观众的眼皮告诉他们,接下来是一个能把你惹哭的致郁故事。所以公车上哭笑不得的“邂逅”和那首短暂美妙的《Empty》就变成唯一打开天窗迎接光亮的片断。编剧似乎很懂得怎样抑扬才能让我跟得上叙述的同时把泪点痛点也任他摆布,于是结尾的惨淡收场一步步瓦解了男主角在这垃圾场般的世界所做的一切努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5704552/9a1b120d896fbc4c.jpeg)
人都需要一些事物帮助自己分散生命阶段的种种阵痛,用于思考现实的复杂性,思考爱欲和痛苦从何而来,思考如何摆脱茫茫苦海;然而犯过的错哪怕只是压不住火气大声说了句什么,最终都可能变成压死自己或他人的一根稻草。“And never have I felt so deeply at one and the same time so detached from myself and so present in the world.”我的灵魂与我如此遥远,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理想和现实,柔软和强硬,放纵和收束,在这些无法调和中他听到一个来自同类的声音,然而头顶的阳光只能照下灵魂几分钟,冷却、下沉,剩下疲软的病态。在冰冷的世界里互相拥抱取暖,阅读、思考和下笔只是为了保护思想不被侵蚀,电影夸张地放大了每个人的恐惧,单线程的心理凸现了某种对存在的隐喻。
![](https://img.haomeiwen.com/i5704552/90152f7c8cc9d978.jpeg)
男主角宛如一个被生存意义的饥饿感同化了的上帝,踽踽独行,沉默的时候觉得充实,开口了反而满是空虚,在培育思想的天堂里全是魔鬼,而魔鬼的来源竟是人自己。冷漠的世界就像被杀死的猫淌下无意味的血,充满了文明痕迹的肉身就在这沉默孤单的人世间沉沦。就像影片最后那段飒飒的风声和沉静的诵读“在那年秋季枯燥,灰暗而暝寂的某个长日里,沉重的云层低悬于天穹之上,我独自一人策马前行,穿过这片阴沉的,异域般的乡间土地。”谁也不知道爱伦坡走向哪里,正如无人知晓如何拾起那个破碎的哭脸蛋糕。
2018.1.10 《Call me by your name》
我赞同豆瓣一篇影评的观点,《Call me by your name》让人质疑“同志电影”这个分类是否还有意义。影片是小清新爱情电影的风格,夏日阳光的欧洲小镇,慵懒的生活情调,画面随便一截皆是风景。好像欧洲的导演天生就会刻画小镇生活似的,这里与东方世界完全两种天堂。
![](https://img.haomeiwen.com/i5704552/63b1515eec69fdb6.jpeg)
其实最初吸引我的就是电影海报。蓝色的天幕下是闭上双眼沐浴阳光的两个人,Elio依偎在Oliver肩头,双手自然下垂,四肢叉开的幅度带着些许距离感,我脑内风暴地联想到了平克弗洛伊德最负盛名的专辑封面之一——《Wish you were here》。这张照片也成为我对电影感受的最佳注解,与其把它看成标签化的同志电影,我更希望它只是人们眼中一部简简单单的爱情片,褪去性别符号后,留下最淳朴的那个故事,其感染人的力量有多少,电影的完整度也就呈现出来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5704552/bf50baf949dff702.jpeg)
很细微的情感变化被镜头捕捉到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在我看来演员们做到了。碎片化的情节也就是生活化的情节,前半部分看下来我甚至想给它重新冠名《1980意大利漫游》,或者《普罗旺斯的夏天》之第二部《意大利小镇的夏天》。情欲的表现力十足,从令人意犹未尽的水蜜桃到Elio突然的流鼻血,再到深夜丛林密会,丝丝入扣的心理变化如同瘙痒,很难想象清新的、被太阳晒过带着小麦香味的画面基调如何与情欲镶嵌,然而两种味道叠加却又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天知道我有多爱他们绕着纪念碑聊天的那段,关起欲望又敞开欲望,静美如雕塑。从间隔观影一年的回忆来说,我对前半部的印象远大于后半部,但这并不意味着后半部的失败。尤其是临近影片结束时两人在火车站分别,Elio在电话亭被伤感和脆弱击溃,痛哭着求家人来接他,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某种情绪在自己心里流淌,最纯粹的爱情不过如此,Elio,被称之为是情欲的化身,其实他不过是一个对爱情束手无策、笨手笨脚的男孩而已。
![](https://img.haomeiwen.com/i5704552/d38b1a5e16ba7271.jpeg)
我不能也不想理解这样的论断:这是一个深柜美国佬骗炮骗婚的故事。同样的一句话影评可以用来ky任何好故事。对说出这种话的人我感到遗憾,因为他们狭隘的世界观膨胀得快要强奸世界了,如果目光短浅可以入狱,我希望他们的灵魂先去里面锤炼个十年八载。
2018.4.13 《闪灵》
鬼知道我为什么会选择在生日前一天看这样一部电影,也许是出于对《头号玩家》的喜爱。看完《头号玩家》从电影院出来后我特别激动地打开豆瓣写了一句简单而激情澎湃的影评“太帅了!!!”当时我就说这是2018年梗最多的科幻片,而《闪灵》的那一段经典复刻却深深在我脑海里留存。
![](https://img.haomeiwen.com/i5704552/cb30cd41efddb71e.jpeg)
看完《闪灵》后我又be shocked了,对一部恐怖电影赞叹审美太棒简直匪夷所思,然而我真的爱死了画面的构图,像《布达佩斯大饭店》里那种极致的对称美同样出现在了《闪灵》的建筑摄影中(就电影诞生的先后时间而言,这种比较可能不尽科学)。希区柯克式的建筑布景几乎成就了电影80%的恐怖效果,例如酒店大楼中间对称的大圆灯、灯下对称而摆的方桌,两侧的方柱和楼层又给中厅营造出头重脚轻之感,压抑的氛围在建筑中也时时可感。电影的镜头语言同样专注于烘托这种我所谓“头重脚轻”的感觉。例如聚焦男孩视角的走廊,镜头把中心切给了男孩的躯干,上部空间直接留给了厚厚的墙壁;骇人的双胞胎女孩出现时,同样把镜头定格在女孩的躯干处,两堵逼仄的墙压迫着人的视线,几乎填充了所有的留白点。
![](https://img.haomeiwen.com/i5704552/bb93fa0271942ba2.jpeg)
演员的表情控制也相当出色,这里不作赘述。有意思的是,我看到一段导演的访谈,他对这样的说法表示认同:“这种非常类型化的角色和象征性的画面,只有在这类通俗文学里才能找到,而在高品位的文学作品里却基本上已经消失了。”恰恰如此,电影的成功才成为可能。举一个我所能想到的例子,同样是带着哥特色彩的小说,柯南道尔的《巴斯克维尔的猎犬》足以写出令年幼的我感到惊悚的画面,而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在营造神秘和恐怖氛围方面要含蓄得多。这是因为相比起纯文学的刻画,通俗文学的表达方式更加大胆震撼,通俗艺术(例如风靡一时的波普艺术)也是如此;最重要的是,前者以“惊悚”为作品的内核之一,而后者只将它作为某种叙事风格。即是说,《闪灵》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的目的就是通过类似神秘主义的东西勾起观众的感官体验,而《呼啸山庄》将中世纪所有的一切阴森可怖无形地带进文本,其目的并不在于此。
总体而言,《闪灵》是我2018看过的恐怖片中最能带动我情绪的一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