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499588/b7932d84cccd0364.jpg)
呵,眼尖的人一看便知,题目实在是讨巧模样,是我的小伎俩。也别欺负"眼拙"的人了,这个被压缩的"饼干",来源于两个成语:文心雕龙,雕虫小技。各舍去一字而合成,翻译过来:别人可以是文心雕龙,于我,实实在在的是小技雕虫。
文心雕龙,知道的人知道,耳闻的耳闻,知之可,不知无不可,也不为罪。实在是岁月有点久远,非大众口味的文言文。可怜老夫我这些日子,心无安顿,足无去处,才青灯黄卷的,开始学着"啃老"。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99588/5ef647b400afdcd0.jpg)
《文心雕龙》,或者《袁枚诗话》,这些书,我实在是不配去读啊,读了就不该再去附庸风雅,卖弄风骚。你也好意思?却不读心里痒痒的,读了又不去发声,憋出毛病了谁赔。呵呵,两害相较,取其轻。那么,就大言不惭了。
这本早年的文言文,这个夹裹于东晋与隋唐之间,薄薄"三明治"似的南朝,竟然端上来如此文学上上品,也真是个奇迹。东晋"三曹七子"的尾随么?中国的文学史,或者蒸馏的文化? 加上更早年的《诗经》有《论语》有《史记》和后来的《红楼梦》等等。当今流行"国学"复读,真不知道是诺贝尔出生的太迟到,还是,后来的中国现代文学蜗行牛步,进化的太慢?
好了废话少说,且看那时那人那语一一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这近于白话的此语,不释自明。文学大树的主根须么?
“旁及万品,动植皆文"以此类推,动物、植物,皆是文章,言外之意,大自然里都是文之章节,就看你有没有慧眼,有没有心去读。
总之,信息量之大,隐括千古,包举宏纤,倘能深入其中,应该是"振叶以寻根"。“比如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盟、檄,则《春秋》为根。"
易,是《周易》,书,是《尚书》,诗,是《诗经》,礼,是《礼记》,春秋,是《春秋》。“他",以前的国学也。
这本书本是早有耳闻,只是到今天才眼见为实,才差答答的我,掉书袋子献丑。
中国的文学基因醒得那么早么?中国的汉字语境恒久得那么结实么?真的有点始料未及。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99588/f624b02977fe9567.jpg)
文心雕小虫。什么意思?也说不清明,反正怪怪的心思,便产生奇奇的题目。非要追究,大约是感觉着与龙无关,虫技之意倒有那么"一丢丢"。文心,当然不可否认,不然也不会一本一本的看闲书,老眼昏花,一篇一篇读后感的献殷勤。虽眼见着要江郎才尽,无果而终,却痴恋文字的隐情,怕是这一生的始终不渝。还鹦鹉学舌:文果载心,余心有寄。
隔空张望,这个成书于公元501一502年,以孔子美学思想,兼采道家,齐梁的美学,探索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创作、鉴赏之美学之作,这本中国的南朝文学理论学刘勰的"体大而虑周"之作,若是感觉的百无聊赖,闲得发荒,不妨啃一啃之,全当是庚子年的老鼠一一磨牙,如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