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对于自己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为什么懂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最近的工作压力格外大,每天都有种被工作追着跑的感觉!晚上做梦都是被压在文件堆里出不来,天天睡眠不够,更不要说是读书……
越是这样的状态,心里越是焦虑,脑子越是混乱,工作效率越低!趁着今天晚上夜班,家人都睡了,安安静静翻开书架上的这本经典,却感觉自己原来根本就没有读懂过!
曾经以为书中提到的“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这七个习惯,自己都读懂了,明白了。
今天再读的时候才发现,这本书中最重要的内容不是这7个习惯,而是这些背后的思维逻辑!
比如我再次看此书的时候,我会看到这本书,最核心的两个字是——习惯!因为真正决定我们人生的就是我们的习惯。
那么什么是习惯?史蒂芬·柯维说习惯这个东西是三个东西的结合体,就是既要有知识,又要有技巧,还要有意愿。我的理解是:习惯=选择+行动+坚持!
首先来聊聊“选择”,说到这个词儿就自然的想到了《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作者弗兰克尔是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幸存者,这本书的核心就是“选择”一词,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状况,你永远都有选择的权利!
个人认为这句话和咱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反求诸己”有点异曲同工。打个比方说,孩子作业写的一塌糊涂,我作为辅导了一晚作业的家长,遏制不住怒火把孩子暴打一顿说,谁让他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
其实我还有另外一种选择,冷静下来,跳出来看,如果这是别人家的孩子,我还会如此生气吗?如果我是真心帮助孩子的话,打一顿能够解决问题吗?是不是静下来和孩子一起分析下,这些题目是孩子的某个知识点没有掌握?还是解题思路不对?或者就是孩子现在压根就没有心思做题,只想出去玩?
当然放在工作中也是一样,我选择如何完成手头的工作?积极主动的去想办法还是被动拖延?
在人际关系中呢?听到某句话时,第一反应选择是聆听还是表达?讲个真实例子,昨天忙的晕头转向时,同事问我单位聚餐去不去?我第一反应是咋没人给我说,我是不受欢迎的!于是嘴上不经地大脑脱口而出“没有人叫我就不去!”结果我这一弹簧反应肯定给好心问我的同事很不好的感受!
如果我先问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再换位思考一下,组织者是不是因为通知的人比较多,还没有通知到我?那么我的反应大概也会让同事之间更加和谐!(当然我有着天底下最好的一群同事,都很包容我,没人会怪我,但是这也不能成为自己不成长的借口啊表情)
说到这里,才发现史蒂芬科维书中提到的积极主动以及双赢思维其实都在我的脑子里,可惜的是貌似离做到的距离却还有几公里……(再次鄙视自己的行动力表情)
好像我的第二个核心词——行动力,已经说出来了!其实就是知道到做到的那个距离,然而那个距离对于大多数小伙伴来说貌似都有点远啊,呵呵!
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法宝就是另外一本书:《微习惯》。用个小栗子给没有读过此书的宝宝们剧透一下表情比如我想养成健身的习惯,那么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每天一个俯卧撑,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吧?可别小看这个简单!就是这一个俯卧撑会让你觉得想要马上完成,而一旦动起来,居然发现自己的身体想要做更多的俯卧撑哦!不信的朋友,可以试试,嘿嘿
最后来说说我的第三个核心词——坚持!这大概是最能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一个词了!我们常常听人说,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能坚持的人并不多!
以我个人一点不成功的小经验来看,坚持其实与毅力无关,与方法有关!什么方法呢?嘿嘿,打赏五毛钱,偷偷告诉你!表情
方法就是及时反馈!和游戏设置的原理是一样的,每个关卡都有一定的时间,到了时间是否闯关成功,就是一个结果的反馈!而这个反馈反过来又可以刺激我们的大脑,吸引我们继续打游戏!
所以坚持,其实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以终为始分不开,为什么呢?因为要设定目标,选择路径,设置反馈机制来让自己坚持完成目标
越说越觉得这书经典,越来越觉得值得反复去读!书中很多观点其实就是现在各种畅销书、各种知识付费课程的底层逻辑!不愧是出自于
被称作推动美国历史进程的25双手之一的大家之手,书中的很多思想用于生活,用于育儿,用于人际关系,用于个人成长……都会让自己有很大的提升,从而改变生活!
你想和我一起不断更新,一起成长吗?欢迎关注我,一起共读好书!感谢阅读!表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