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无忧·日更
年度最野智商税骗局,坑的不止你的钱

年度最野智商税骗局,坑的不止你的钱

作者: ad13227af2a1 | 来源:发表于2019-10-18 10:33 被阅读0次

为了让孩子“赢在开始”,家长几乎费尽所有脑细胞,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不过还有一种家长,比其他人更“聪明”一些,“费心”一些,他们想到的方法也不是一般人能琢磨出来的。

最近,微博曝光了一个叫做“量子波动速读”的读书方法。

据说孩子通过培训,可以运用量子波动的力量,在短短20分钟内看完一本十万字的书籍。

迷惑行为背后,有些细节不免让人觉得好笑。

1

量子波动速读

到底是什么?

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后发现,之前20分钟说的都是多的,更多培训机构称只要掌握了量子波动速读方法,就能在10分钟内阅读一本10万字左右的书。

更有意思的是,老师还直接点明“不用眼睛”看书。

因为书里的内容是通过“心电感应”进到大脑里面的。

所以根本不用担心翻书太快看不清内容。

孩子眼睛一蒙,书唰唰一翻,按培训机构的说法,这就能过目不忘。

老师甚至说:“翻得越快,你和宇宙的距离就越近。

学量子波动速度的孩子,被安排在教室里,家长不得进入。

书翻起来和扇扇子没啥区别,“厉害”的还能从后往前看,不顾顺序来回跳看。

对,就是最慢的那个,“看”的都比你快。

可能是因为“心电感应”用力过猛,小孩翻书翻得差点跌倒。

唯一一个用正常速度看书的女孩,显得“格格不入”。

见过看书快的,真没见过这么快的。

有网友说:“要是不看标题,我还以为是太热了以书为扇降温呢!”

这样的机构遍地开花。

杭州、驻马店、深圳都有类似的培训机构,收费低则6000元半年、高则26万“终生制”不等。

宣传语特别玄乎:运用HSP高感知力进行量子波动速读,孩子的大脑将会呈现出动态的影像,1-5分钟完整复述一本书。

培训班对家长是这样解释的:

当你翻动书页的时候,图像的出现会帮助你理解书里的内容,即使手中的书是用外语写的,当书翻动起来的时候,里面的内容会自动转换成看书者的母语。

1818黄金眼节目更加详细地曝光了“量子波动速读”培训班的训练方式:

一共有三种班型:蒙眼看字、七步成诗、过目不忘。

孩子们培训时不许家长观看,老师借口说家长理解能力不够,不会跟家长更详细地解释课程原理。

再追问,就会说:培训的过程是通过给孩子听一种特定的音乐,将脑中的阿尔法波激发出来,调动大脑的潜能。

这种花里胡哨又丝毫没有逻辑的东西,我们当笑话,但有人就真上当。


2

量子波动速读

纯属忽悠人

就在《1818黄金眼》采访这家教育机构,让老师讲解原理时。

老师说着“这个是物理学的量子纠缠”,自己都没忍住大笑出来。

最终这家机构退了钱,也遭到了停业整顿的处罚。

火遍家长圈的奇葩方法,其实创始者是一位日本人,飞谷由美子(Yumiko Tobitani)。

然而,记者联系了她,由美子却坦然承认神奇的“量子波动速读”并没有得到过官方认证。

飞谷由美子对量子波动速读的回应 / 凤凰李淼

科幻文艺作品圈里一直流行一句玩笑:“遇事不决,量子力学。”

当科幻故事出现了难以解释的情况时,总是不得不用“量子力学”这股洪荒之力来蒙混过关。

电影《蚁人》里主角的一句台词说出了千万读者的心声“你们不带量子两个字是不是就不能说话了!”

被“量子”绕晕的主角斯科特/《蚁人》

没想到的是,量子力学这个被一再曲解后的概念居然又被培训机构钻了空子。

事实上,“波粒二象性”确实是量子力学里的一个概念,它在中学阶段的物理课本就有提及。

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做出解释,这是完全不科学的。

机构的骗术其实非常简单,让孩子从眼罩里偷看。

蒙骗过家长就有奖励。

所谓量子教学,纯属瞎扯。

3

拍脑子想出的骗局

还总有人信

不少家长都会都让孩子背《论语》,自己平常也爱拽两句,怎么就忘了其中有一句“欲速则不达”?

“速成”,几乎是为现代人挖的一个大坑。

类似的骗局我们从不陌生。

“潜能开发”“全脑培训”“蒙眼辨字”……只是它的无数个变体。

2017年,一家名叫“内力觉醒大学”的儿童培训机构引起关注,20多个年龄在7-16岁不等的孩子在这里接受“觉醒教育”,每年学费高达25万。

“内力觉醒大学”大门 / 《北京青年报》

所谓的“觉醒课程”,在宣传上无所不包:精神意志觉醒、梦想觉醒、信仰觉醒、审美观觉醒、内在力量觉醒、健康长寿觉醒……

落到实处几乎让人笑掉大牙。

譬如,“艺术觉醒课”就是大家一起看个电影,明明是再日常不过的东西,偏偏加上“觉醒”二字,就高大上起来。

一位王姓家长在宣传讲座的忽悠下动了心,甚至让不到8岁的儿子休学一年,进入连正规办学资质都没有的“内大”修炼“内力”。


4

望子成龙,也请理性一点

归根结底,这类骗局经久不衰、屡试不爽,就是戳中了家长的软肋。

对孩子的焦虑没底线。

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甚至早在孩子出生前就开始准备“培养天才”的一系列计划。

从胎教音乐、识字背诗,到唱歌舞蹈、围棋奥数,再到进“重点”的每一个加分项,以至于走向“人生巅峰”的每一步路……

只要孩子能获得一点点进步,不惜拿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换取。

唯独没有准备的是一颗平常心,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

我只是个学习不好的孩子 / 《小欢喜》

殊不知,正是家长的过分焦虑,病急乱投医,才给了骗子可乘之机。

孩子真正意义上的起点,其实正是家长自己。

是孩子以家长为榜样,共同努力,齐头并进;还是家长葛优躺玩手机,却指望孩子爱学习?

最让人心疼的,不是打了水漂的巨额“智商税”,而是孩子为此浪费的时间精力,和被骗子带偏的错误认知。

他们往往要花数倍的力气,才能重新认识到:

成功没有捷径可走,唯一的捷径,就是自己努力。

现代社会人们已习惯“快”,什么都快,似乎只有飞速奔跑,才不会被别人落下。

可就在这个10月,约翰·B·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因为在锂电池方面的卓越贡献,在自己97岁的年纪摘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桂冠。

这或许正是因为他“起步”极晚。

早先学数学,大学毕业后不巧赶上战争,被派到海岛上研究气象;退伍后,想要投身物理,还被教授嘲笑:“你年纪太大,很难在这一行取得成功了。”

但因为热爱,他不畏将来,始终相信自己“足够好”,一步步稳扎稳打地努力,结果就是:

58岁发明“钴酸锂”,75岁更新为“磷酸铁锂”,94岁为世界带来“全固态电池”,为电动汽车的新时代指明方向。

直到97岁拿诺奖,他用自己的“龟速”向世人证明:慢,没什么好怕的。

家长希望孩子优秀无可厚非,但着急之外,更要理性。

何况,成绩从来不是衡量一个孩子的唯一标准。

想走捷径之前,请记得“不要去采摘那些还没有成熟的果实,否则,你的生活一定是苦涩的。”

参考文献:

[1] Baddeley Alan D.Is Working Memory Still Working ? European Psychologist ,2002, 7(2):85-97.

[2] 廖建桥, 张万山. 论中文的阅读速度[J]. 人类工效学, 1996(1):38-41.

[3] 陈洪友. 当代传媒生态中浅阅读现象的重新审视[J].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08, 23(11):83-88.

[4] 吴艳, 李勇辉, 隋南. 记忆再巩固现象及其生物学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17(4):699-705.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年度最野智商税骗局,坑的不止你的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zfi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