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杂志提供三种订阅方式:
只订阅网页版(59美元)
只订阅纸质版(125美元)
订阅纸质版加网页版(125美元)
只订阅纸质版和订阅纸质版加网页版的价格一样,但是让纸质版加网页版看起来更划算。
这种定价策略利用的是“锚定效应”,它使消费者在不知不觉里中招。与此相关的底层逻辑,就是物理学上常用的概念:参照系,也就是我们看问题的视角。
参照系的陷阱
在进行决策或解决问题的时候,人们容易深陷在自己的视角里,从而产生认知偏差或信息遗漏。
物理学中将看问题的角度称为“参照系”,而参照系存在两种思维陷阱:
陷阱一:框架效应
它是指人在对别人展示或说明的时候,会向着有助于别人理解和对自己有益的方向倾斜。
比如向领导汇报项目时会着重挑亮点,而对薄弱之处尽量规避;跟对象第一次约会的时候总是极力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还有一些新闻的标题会对人产生误导,并左右公众的记忆。
陷阱二:助推
“助推”类似于心理学中的“锚定效应”,是指人的决策容易被特殊信息左右。
比如文章开头《经济学人》杂志的订阅策略。日常中我们去餐馆点菜,容易被菜单上的“特别推荐”锚定,产生先入为主的好印象。还有常见的促销打折——总是会令人为之心动(尽管打折后价格依旧不便宜)。

可得性偏差
以上的种种思维模式,其实都是一个更为常见的模型——可得性偏差。它是指根据眼前信息,人对客观认知产生了偏差或失真。
比如网络上被带节奏的群众、被媒体大肆报道的话题……
可得性偏差源自过分依赖自己参照系中近期获取的信息,而忽略了全局。
在网络中可得性偏差被称为“过滤气泡”。互联网平台会掌握你的偏好并据此过滤掉你不太可能点击的链接,最终将你置于气泡之中。

当许许多多的过滤气泡组合在一起,就会形成“回音室效应”,相似的想法会在同一群人中弹来弹去,最终这个“回音室”里的人将越不可能接触到其他观点。并且这群人始终会高估与自己持相同观点的人数比例。
比如篮球界的GOAT(greatest of all time,历史最佳)之争。在我眼中乔丹是当之无愧的王者并且认为大多数人都跟我的观点相同。但最近的一次网投显示:詹姆斯以41.8%的票数力压乔丹37.8%。这让我大吃一惊。

结语
只关注眼前的东西很简单,寻找客观参照系则要难得多。
但为了少犯错,我们需要掌握更加详细和全面的信息,而要做到此,必需要找到客观参照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