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爱赚钱爱攒钱最爱钱生钱的大楠。
上周五,到账一笔钱,效率杠杠滴。
又是一年退税时。
此时此刻,补税的,不高兴。退税的,也不开心。
为什么呢?
补税还好理解,既然能补税,那就说明平时赚钱不少,已经远远超过平均水平了。
多交点钱就交吧,要是我,我情愿自己能补税。
退税的呢?有这么两种情况。
一种就是工资根本不够起征点,但是有一些其他的劳务报酬预缴了,现在退回来。比如我,我退回来的钱,就是稿费交的税。
一种呢,就是工资刚够起征点,但是专项附加扣除一抵消,反而要退回来一点。
有一种恨自己不够努力不够争气,靠别人的“施舍”,才拿到一点钱的感觉。
这该死的自尊心。
说到底,工资的多少,和我们存钱的多少并不一定成正比。
01 高薪族,并不一定有高结余。
很多人现在工资真的不低,但是一年到头来存不下什么钱。
生活中,诱惑我们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看个视频,只需要15块钱就可以跳过烦人的广告,买不买?
出门在外,只需要20块钱就可以买杯解馋的奶茶,你喝不喝?
工作怪累的,只需要20块钱,就有外卖骑手把做好的饭送到你手上,你叫不叫?
这些一点点的小钱,虽然不多,但是确确实实架不住高频次消费。
也许我们会说,自己辛辛苦苦赚钱,花点小钱让自己高兴不行吗?
当然可以。
但是就怕“犒劳自己”这个口子一打开,就像潘多拉魔盒一样,没法预知,没法控制。
台湾首富王永庆说过:你赚的钱并不是你的钱,能存下的钱才是你的钱。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如果不刻意控制支出,不可能有更多的结余。
02 工薪阶层五年攒100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有人月月拿高薪却存不下钱,有人拿普通工资却不动声色的成为了“有钱人”。
昨天和同事聊天,聊到工资的问题。
同事就说,如果自己工资高,随便敞开花。
另一个同事就表示:咱们不具备这个条件,况且就是咱们的这个花钱的方式,即使是高工资,也不会攒下钱。
同事的嫂子和哥哥就是典型的小城市中高收入人群。
去年孩子上初一的时候两个人立下了志向。
要在孩子大学之前攒够100万,差不多就是五六年的样子。
有一天同事去做客回来,闲聊到哥哥嫂子的目标要提前完成了。
一听这个办公室的人都两眼放光,纷纷询问到底怎么做到的。
听完同事说的,总结一下,简单来说就是多挣少花。
同事的哥哥是个技术工种,在工作上不断精进自己的能力,当上了小中层,工资有了提升。
同时针对管理人员,公司有相应的政策,比如钱放在公司里,公司每年会给一定的利息,远高于市面上。
同事的嫂子是医院的护士,也经常加班,用自己的时常来换取更高的工资。
少花这方面,基本上我们是不具备参考意义的。
同事说哥哥嫂子买一瓶酱油也要记账,流水都要晚上滴到盆里,留着第二天冲厕所,实在不能穿的旧衣服裁成布条绑在棍子上当拖把。
这日子在我们看来,有必要吗?但是人家却乐在其中,也确确实实攒下了钱。
03 聪明的人,早把生活调成了“屏蔽模式”
说到这,有人说了,哪个正常的人不得有社交吗?不得和同事朋友出去应酬一下?
有个小朋友就很苦恼,说如果自己下班后不和同事一起去饭局喝酒聊天,那白天在单位什么活动基本上也没人再叫他。
他在下班回家放松自我与想和同事处好关系这个天平中不断摇摆。
其实大可不必。
《把生活过成你想要的样子》一书中说过:
“人是社会性物种,合群无疑能显示出你的高情商好人缘,但你若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合群,这一生注定只能庸俗不堪。”
我们的生活要分清主次,工作和生活,也不能够混为一谈。
有一位写文章的网友非常励志,高中没有毕业就去做了保安的工作,后来进了工厂做流水线的员工。
后来通过自身的努力自学加报班,学了一些软件操作,成功的进入了工厂的办公室。
再后来他考取了专科学历,又专升本,每天早起5点开始练习英语口语,每天都读英文原著,就这样经过他10年的努力,现在在一家外企工作,工资翻了不少番,工作内容也丰富了许多。
他所获得的这一切都是他屏蔽了外界的无效信息以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坚守住自己的目标才达到的。
把自己的生活调成了“屏蔽模式”,这才是真正的聪明人,这才是真正厉害的人。
其实过自己的日子,不用太在意外界的言论,别人的眼光。
因为生活这件事,没有任何人能替代你自己。
愿我们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目光所及皆是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