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曾让无数人为之动容。我们会追忆,我们会怀念那片曾经生我养我的土地以及在那片远方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
对于出门在外的游子来说,故乡是一个早已镌刻在心却无法即刻触碰的符号。临行前,或许会被教导——即便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因此,他乡遇故知是人生一大喜事。到死时,或许也还会心心念念自己要落叶归根。是啊,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形成了差序格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水波中泛起的涟漪一样,逐层往外扩散延伸,而这涟漪的中心则是亲属关系及地理位置。农耕文明迁居的概率较低,有亲属关系的群体往往会在某一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而那一片土地,则成为了这一族人的故乡,这一族人的根。
可是现在,在高度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在人类高度交往密切接触的当下,对于新生代来说,还有故乡吗?在农村出生的孩子,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搬到了市区居住,而后到外地求学工作,他是否会对那一片曾经玩了好几年的泥地产生眷恋?在市区出生的孩子,家境较为优渥,从小就去各地旅游,高中开始直接去了外国念书,他是否会对那一片有着他小时候特别喜欢的秋千的小区产生怀念?又或者,在A地出生的孩子,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8岁迁到了B地,13岁迁到了C地,18岁高考时又回到了A地,那么,他是否会对“故乡”的概念及其所指都产生怀疑?这种种情况,不一而足。但无论如何,“故乡”这个词在现代社会早已变得不再纯粹,甚至,其概念也开始变得模糊了起来。
在政策上,一直以来,跟“故乡”联系得较为密切的是户籍制度。在以前,一个人的户口或籍贯在哪里,大概率就可以说他的故乡在哪里。可如今户籍制度也要取消的情况下,“故乡”又该何去何从?
现在,世界各地人员高度流动交往是个大趋势,国内城镇化进程是个必经的现实,由此给新生代们带来的关于“故乡”的认识,以及基于地理位置对自我身份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甚至民族认同感的判断,这些问题都变得越来越复杂。
故乡承载的是记忆,不仅仅是个人的记忆,更是群体的记忆,也许它终将会变得模糊复杂,但不应被删除剔去。因为,通过对它的辨认,能让我们跟过去的历史连接起来,找到我们之所以是我们的些许线索。
人,终究应该要先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