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豆豆·《遥远的救世主》
作者丨谢丹儒
来源丨最后一米阳光
封面来源丨匿名
在正式进入主题之前,我觉得有必要事先声明一句:
无论你是否单身,阅读这篇文章之前你得先想好关于「爱」的谜底,它是否真的那么重要。如果不是,我劝你还是离开的好。如果你是坚定的,我自然也无法拒绝,但也请你最好做足充分准备,这不是一篇能够让你治愈的文章,甚至它的残忍程度超乎你的想象。
如果你已经准备就绪,那我们就开始吧。
1.
实际上,关于「爱」这个主题,我自从在《遥远的救世主》中读到了那句「爱不可说,一说就错」之后,我便停止了对它的思考。
不因为别的,仅仅是越想越觉得这其中的复杂性似乎就如这句话所说。无论我多么想要证明「爱」的存在、以及我爱某个人时,我所能给出的理由它总是经不起推敲的。
这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我爱的是这个人,不是这个人的优点、财富、智慧,是非这个人不可,我爱他是因为他是他。」
我不确定这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么想,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这压根经不起推敲。
可以想象,当我得知这一结论之时,我内心的感受是多么的复杂,百感交集,甚至还有些懊恼,因为自己的清醒而倍感懊恼,因为理性而加倍感伤,也因为这「爱」使我尴尬、狼狈和痛苦。
这就是思维的力量了,远超于自己想象,远不是自己这脆弱、敏感、多疑的人所能够承受的。
尤其是当你置身于爱河之中,因为胡思乱想,因为某一天突然清醒的想要探讨一下关于「爱」的真谛,或因为凡事都想一探究竟的性子,怀着几丝好奇,想要弄明白对方为什么爱自己,或自己为什么会爱对方之时。经过仔细推敲,你很可能会悲哀的发现,那些所谓「爱」的证明和自己的心智同样脆弱不堪,简直不堪一击。
所以,我觉得实在有必要再次重申一遍,你是否真的非要明白「爱」的谜底不可?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你实在有必要认真的思考,需要十分的慎重和清醒,需要足够的理性和勇气。
因为——
「伸展至新思想的心灵,绝不会再回归其原先的视界。」
这一点就像「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那般,真的很难。尤其是我深知「过惯了好日子的人比穷一辈子的人还痛苦」。
同样,还因为——
「单身的人可能因此永远的单身,情侣可能因此分手而陷入永远单身,甚至已经结婚的人也可能陷入同样的境地(永远单身)。」
这绝非危言耸听,这是实实在在的忠告。
诚如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所言:「难得糊涂!」
真的很难。
所以,无论如何,请慎重考虑!
2.
如果你确实准备好了,咱们也不着急。
实在是,我深知「好奇心」重的人可能并没有那么轻易的就放弃。所以,在正式进入主题之前,我先说说我的感情经历吧。
可能是因为早熟的原因,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便开始了暗恋。
暗恋一个人,暗恋了许久,长达八九年之久。
在这期间,我初心不改,始终最喜欢的人还是她。
注意,我说的是最喜欢,这也就意味着,期间我可能遇到有好感的、欣赏的、喜欢的,以及暗生情愫等等。用现在流行的话术来说,我明显就是个「渣男」、「花心大萝卜」。
然后,关于恋爱、暗恋的那些小心思,毫不夸张的讲,我清楚得很!
其中就包括自我安慰、自欺欺人,以及自我欺骗。
说白了,这就有点像「狗皮膏药」,怎么赶也赶不走,又臭又硬,顽固不化。没有希望,就自己创造希望;有希望,便开始「想入非非」;若是能更近一步,无疑便会将想象力发挥至极,甚至连将来的孩子叫什么名字我都想好了(这里表程度副词,而非实质)。
结果是什么呢?绝大多数的情感都无疾而终。
其中包含各种因素,譬如喜欢的人喜欢上了别人、熟悉之后发现对方的魅力大不如从前、还有我的善变、自卑、怯懦、无能(自认为配不上)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候我压根不会想到家长层面、老师层面,往大了说就是大环境的影响。
不过,就这些也够用了。
比如:但凡某个同学暗恋谁,我一眼就能看得出来;但凡谁和谁暧昧,好吧,我就默默的不吱声就好,心里却跟明镜似的;甚至很多人还未恋爱,我便能窥见一二,他可能和谁在一起,可能喜欢谁等等。
说到底,这是因为我曾经喜欢过他人的经验足够丰富,丰富到我几乎是「圈子里」的「情圣」了。
说句难听的,我要是想劝谁别恋爱什么的,我分分钟搞定。当然,要触发某人谈恋爱的心思同样如此。毋庸置疑,这样的事情我没少干过,是有成功案例的,而且是百分百成功的案例。
尤其是在后来,我开始研究心理学、社会学、哲学、逻辑学、生物学,甚至兵法、战术、策略等等之后,这种事情的成功率就更高了。
怎么样?可怕不?阴暗不?
说到这,可能很多人会有疑惑,为什么我最终失败了呢?而且时至今日我还依旧单着?这显然是没有道理呀!
有套路不用,那么多的技巧,那么多丰富的经验……难道我是自愿单身的?
好吧,说实话,我得承认我过不了心里这关。
纯良?伪善?虚伪?套路?……我只能说,「你必须懂得很多很多,才能简单的生活」。
是的,以上这些理由在某一层面都是合理的,甚至是主要原因,但它们都不是导致我如今局面的因素,我之所以单身的原因是,我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永恒的类似于真理的爱。
也就是说,唯一性和排他性。
这么说,是不是觉得很离谱?但事实就是如此。
我是个懒人,平日里,能坐着我绝不站着,能躺着我绝不坐着,我就是希望找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是的,我想寻得一份永恒不变的爱,亘古不变、永垂不朽的爱。这一点和秦始皇想要长生不老、永葆青春是一样的,一样的狂傲,一样的自不量力。但这确实是我的真实想法(说来,这和那些年我所看过的爱情故事,和影视剧是脱不开联系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心智尚不成熟之前,这样的事情是时有发生的)。
而这样的爱存在吗?但凡稍有理性的朋友也应该明白,这样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尤其是在我身体健康,尚年轻,还没有什么意外发生的情况下。
言至此,好奇心重的朋友可以走了,因为我马上要切入主题了。
3.
正式进入主题——
前面我之所以说那么多,聪明的人(自作聪明)可能会有所感悟。
无疑,我先前所讲的那些都涉及具体的场景,而且在某个限定的圈子内才有可能发生。而情感、爱,它随时都可能发生。
而我为什么要说这些呢?这和我接下来要讲的内容是分不开的。
须知道,「问题任何事情,靠它自己是没法定义的,再准确的概念也不行,我们必须给它一个背景,而且还能用一个简洁的标准把它从背景中清晰地区分出来,我们才算理解它啊。」
所以,毫无疑问背景很关键,往大了说是大环境很关键。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不给某件事圈定一个范围,那它只会越说越大,且越加模糊了边界。
这就有点像「你知道的越多,你所不知道的就越多」是同一个道理,因为你的维度在不断的散开来,横纵、深浅、因果等等,甚至从普适性到特殊性。
简单举个例子,比如在学校,你可能会面临同学、老师、家长方面的压力,以及学习,个人成长,责任、安全感、攀比、虚荣心等各方面的矛盾。而步入社会,又会是不同的局面。比如地位、权力、金钱、颜值,以及办公室同事、领导,还有家长层面的压力。
这样一来,人们是很容易将爱和需求、需求和欲望、欲望和功利等混为一谈的。
简单说来,就是心思复杂了,复杂到连自己也难以判断的局面。
我之所以说这些,是想告诉大家:爱,很可能只是因为一时冲动,而且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说到这,很多人可能迫不及待想要揭开谜底了。
那么,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别急,答案马上揭晓!
4.
爱,说白了,爱的从来不是别人或是别的,爱从始至终都是——和别人在一起时的自己(不过是换个形式爱自己而已)。
何以见得呢?
就拿那些「爱恋中」的人们所说的那些理由开始分析。
比如有人说,「我爱他,是因为我是我,他是他」。
如果要在两者之间找一个核心点,那会是什么呢?
显然,我是我更为重要。
否则的话,没了自我的爱,那么爱他的那个人是谁呢?这爱又为何存在呢?其核心还不就在于「我是我」吗?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舔狗」这个词儿了。
这是一群特殊的人群,他们为了爱奋不顾身,甚至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各种卑微,各种讨好,各种牺牲。
如果他们真的得到了女神/男神的亲睐(基于大环境考虑,一般是男性对女神的行径),他们能够坚持多久呢?这份爱能够坚持多久呢?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呢(这无私奉献的精神、近乎大公无私的爱)?其结果会如何呢?
不难想象,大部分「舔狗」的结局都是无疾而终,稍好些可能是「备胎」,再理想一点那就是「相敬如宾」了。
究其原因,没了自我,在爱中迷失,这样的人,这样的爱,来得太轻易,也太轻巧。而人的欲望、需求,怎么可能轻易被满足呢?何况,人们往往会有一种太容易得到的就不懂得珍惜的心理。
而且,这样的人,这样卑微的爱,在女神面前是抬不起头的,更是缺乏魅力的,而吸引力在情感中又是多么重要的存在啊!
当然,很多人可能会说,指不定对方会因为感动而慢慢转变为爱呢?别逗了好吗?父母含辛茹苦将我们长大都不见得每个人能够幡然醒悟,何况是享尽宠爱的人,他们怎么可能因此而改变呢?
更多的不过是权衡利弊之后进行的取舍罢了。
所以,这是否也从侧面说明——
「爱一个人,很可能是爱和这个人在一起时的自己而已。」
5.
当然,我知道如果仅仅只是个例,显然是缺乏说服力。
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关于「恋爱」的种种,以及所谓「爱」的种种,「爱对方」的种种。
其实,早在很久之前,休谟就曾在《人性论》(下册)的“第二章”《论爱与恨》中说过:
「要给爱与恨这两种情感下定义,这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因为它们只产生一个简单的感知,而没有任何其他的混合物和构成物。我们也无须根据其本性、本源,原因与所指向的对象试图对其进行任何描述。」
说白了,这和「爱不可说,一说就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那我为何还敢臆断「爱」的谜底呢?
究其原因,很多时候我们大可以说什么不是什么,而关于什么是什么却需要足够的证据和考量。反面、侧面、正面,这些也不过是维度的某些方面罢了,怎敢如此妄言呢?
好吧,我承认,确实存在着某些异类,或者说特殊性。
比如,在热恋时,两人纷纷死亡。这一刻即为永恒。那爱的永恒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是,这不能称之为是常态的不是吗?)。
这终究是特殊的存在,而我所探讨的是普适性、一般性原则。或者称之为相对而言是准确的。
毕竟,再精妙的科学结论也不过如此而已。
就如休谟《人性论》中《引论》所述:
「一个有很强判断力和渊博学识的人往往很容易发现这样的事实,即最为世人所称道,并自认为已经达到精深推理程度的各家体系,它们的基础同样是非常薄弱的。」
那么,就来验证一下吧。
比如很多人所说的「爱」的证据,无非是通过形式(行为),以及结合其背后的内心活动(心理),然后得出结论。
而这背后的内心活动我们是无法知晓的呀!就像我们撒谎是普遍现象一样。这么说,似乎只要对方这样想着,然后辅以相应的行为,那就证明了「爱」呢?
显然,这缺乏说服力,而且不是真正的「爱」(这是行为、形式上的爱的破灭)。
再比如很多人说喜欢的是这个人。假设,这个人变心了,变丑了,变势利了,变坏了,总之变成自己所讨厌的那个人了,你还能保证自己的「爱」一如之前那般一往情深吗?而谁又能保证对方不变心呢?(这是心理层面的,爱的破灭)。
再比如说,有些人觉得自己爱的是对方的优点。好吧,别逗了,但凡多去世界走走看,跳出自己现有的环境,多去深入了解几个人,相信你会发现总会有那么些人他们身上同样具备这样的条件,甚至更好的条件,但你还是爱和那个他在一起。
所以,这里的关键很可能是大环境、小圈子局限了你的选择,另外加上你的懒惰,或对此差不多达到了自己满意的水平了(将就的选择),你和他是目前而言较为搭配的而言。
再说说时间吧,很多人觉得爱一个人就是和一个人在一起很多年。
我对此表示理解,但同时,我也觉得难过。
时间是什么,时间的存在本就虚妄啊(你能感觉到时间的存在吗?还有时间的流逝?如果没有计时器,你所谓的时间该怎么理解呢?)!时间能证明什么呢?
在一起九年,十几年,甚至一辈子,那又能说明什么呢?这就是「爱」吗?别搞笑了。
你要知道,如果有更多的选择,如果多出去走走看,如果真的时间能成全「爱」,那么,公司的同事,同学、朋友,甚至家人,他们的爱远比和爱人在一起的时间还更长久呢!
但是,如果不加上时间又该如何证明「爱」的存在呢?这是否也在说明「爱」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呢?(如果是这样,那这爱挺「水」的不是吗?)
再说个极端的情况吧。
如果切断自己的各种联结,情感联结,利益联结,心理联结,本能、本性等等的联结,你能保证爱就只发生于彼此之间吗?我想没有人敢作出这样的断言吧!
说难听点,这关自己屁事啊!对方一厢情愿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就像暗恋、舔狗)?这不过是对方自作自受罢了。
综上所述,所以,我断言:
爱一个人,爱的从来不是别人或是别的,爱从始至终都是——和别人在一起时的自己(不过是形式不同罢了)。
6.
最后,再举个例子吧。
现在的离婚率挺高的。
至于其中缘由,似乎各有各的缘由。
但是,仔细想想,这其中关于自己的部分是否占据主要呢?还是说,只是因为对方的原因?
我想,从始至终,前者都是最主要的因素。
试想一下,如果自己能忍,能让,能够承受和接受,大不了委曲求全,大不了曲意迎合,大不了不要自己了呗(做个糊涂的人)。
关于离婚,其中有一点很是被经常拿来说,那就是对方变了。
然而,这明显是缺乏说服力的。
因为如果足够爱对方,这点变化又算什么呢?(殊不知,「舔狗」的底线是多么的低呀,爱的是多么卑微呀……)
当然,很多人都可能会说自己没变什么的。好吧,我敢肯定这不是真的。就像我在说自己没变时,我也只是在说自己的行为,表达爱的形式没变而已,至于内心的真实活动,只有自己最清楚不过了。
这也很好理解,毕竟,谁能保证第一次恋爱和无数次恋爱的感觉是一样的呢?谁敢保证在一起之后和第一次在一起时的那种感受是一样的呢?
所以啊,除却一般情况,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所谓的「爱」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关于「爱」的形式、“证明”同样如此。
唯一能够确定的是:
「爱一个人,很可能是爱和这个人在一起时的自己而已。」
7.
写在最后:
嗯,就说这些,可能它也是错的。
那就当是提供一个视角吧,就像这很可能被认为人性是自私的、人的本能是自私的,那就时常警惕自己的自私吧。
还有,我想说,能遇到一个自己爱的人本就不容易,爱就是爱,别瞎琢磨,有这瞎琢磨的时间不如好好珍惜在一起时的幸福的感受吧,多体验,多享受,多些快乐吧。
另外,我还想说,别听那些什么乱七八糟的言论,虽然可能是有理的,甚至是有理有据的,但还是那句话,别太相信这些东西。
你活生生的存在着,爱的人就在身边,至于理论什么的,谜底什么的,以及这些背后指向哪些方面哪有人就站在你身边重要!
那温度,那心跳,那脸红,那羞涩,可是理论能够解释的?怕是最优秀的语言家也无法完全描述下来吧。何况,不一不异,谁敢说哪有什么通用的道理、一本万利的原理呢?
最后,最好是我说的这些也别信。好好生活,好好的,嗯,想爱就去行动,别动不动分析这分析那,想这想那,因为人们极擅长自欺欺人的同时,也往往倾向于自己愿意相信的,和愿意被说服……简言之,容易被蒙蔽双眼和心智。
所以,有眼睛就多去看看,有心就多去感受,别轻信,别盲从,被蒙蔽了心智。
嗯,就这些:「了妄唯真,不一不异,如是如闻。难得糊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