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知音》上读到一篇令人感慨的文章,《让失独婆婆再孕:人间最傲娇的“婆媳联盟”》
写了一位因车祸失去独生子的山东农妇,在儿媳支持下,成功再孕的真实故事。
文中,失独妈妈的痛苦,丧偶儿媳的孝敬、孙女由谁抚养的纠结,都令人唏嘘动容。
感动之余,作为一名写作者,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为什么吸引人?是如何引起读者共鸣的?
文章标题属于“新闻热点+观点式”标题,直戳情感点。我们这些独生子女的父母,当年,响应计划生育号召,只生了一个孩儿。试想,这唯一的孩子一旦意外故去,“白发人送黑发人”肯定会有“天塌地陷”般地痛苦。
通常,一篇好文章开头的三要素:引发好奇、抓住痛点、产生共情。此文摘要即引发好奇。
悲怆绝望的失独母亲,唯一的希望寄托在远在扬州的孙女身上,希望把孙女接回身边,养大,养老。可是孩子来了山东,却要和自已的母亲天涯相隔,生生分离。提问:“她会怎么办?”回答:“这个质朴如土的山东农妇,给予了所有人最高贵自尊的一个回答。”
引发好奇,是文学创作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其目的就是引发读者的兴趣,引导着读者继续读下去。
首先,突出主要矛盾:奶奶希望把孙女接回身边,“这是她生命的唯一光亮”。但孙女与她母亲骨肉分离、相互思念的悲伤,也让奶奶心痛。
故事的进展让我们看到真实的人性、爱的牺牲。儿媳将孙女留在了山东,但婆婆看到孙女每天都哭着喊妈妈,一个月后,再见儿媳瘦了一大圈,孙女一见到妈妈就扎进怀里,抱着她的脖子,舍不得放开。
故事的反转出现了:婆婆让儿媳将孙女带走,儿媳为其洗脚,两人之间的那份疼惜,令这对曾有芥蒂的婆媳,超越了血缘,情同母女。
在儿媳的支持下,历经挫折,公婆夫妇参加了由齐鲁公益联盟提供的“失独母亲再生育救助”计划。公益联盟将他们认定为帮扶对象,帮助他们圆梦,并免除全部治疗费用。
这对在近一年时间里,每天都通话聊天的婆媳成了无话不谈的“闺蜜”,双方为对方考虑,愿意多承担些家庭责任。
如文末所写,失独妈妈公益救助联盟大使方青卓所说:“失独,已是当代难以回避的社会问题。而这对婆媳,以特有的方式,谱写了她们独有的心酸和骄傲。”
结局使读者感到稍许欣慰,也体会到:关爱“失独”这个不幸的群体,已不仅是亲人的责任,也正成为社会关注的责任和公益组织勇于承担的责任。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人类的情感并不相通。但我们,从这篇文章中读到了悲惨事件发生后,人性的善良,让我们感悟到这世界有爱就有温暖、有希望。我想,这就是作者的初心和文学的力量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