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午休的时候,没来由地梦到了小时候的井。
说是井,其实我们叫水泵,而真正的水泵,叫抽水机。我以为它该叫抽水井,百度找图片的时候,才知道,是叫压水井。
![](https://img.haomeiwen.com/i8757970/c4a981933fb0845c.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8757970/6644f0bfa2353a1c.png)
一般是两户共用一口井,我家与二伯家共用。这口井可真是一切生活用水的来源。洗米、做饭,洗菜、做菜,喝的水,洗澡水,煮玉米粥,煮番薯芋头,熬猪食等等。
井靠近二伯家,距我家二十来米的样子。虽然不远,但对小时候的我来说,挑水回去还是很累的,特别是用水量大的洗澡水。我记得要挑三回,六桶。我甚至怀疑自己长不高就是小时候挑水挑太多了。所以那时候就喜欢夏天,夏天可以洗冷水澡。山区夜里冷,大人还是要洗热水,但至少减少了一半的用水,少挑一半,少烧一半。抽上来的井水还是很凉,但冲上两桶,就感觉特别舒爽、通透。
用水第二多的是熬猪食,和煮玉米粥。当然那时候我们都上学去了,就不用我们来挑水了。一般在大灶,前灶煮粥,后灶熬猪食。猪食一般是剁碎的番薯藤,加糠,加麸,麸不指麦皮,特指花生榨油后留下的残渣,一般是片状的。人也能吃,我们经常偷偷吃。吃多了不好,拉肚子。
前灶煮好玉米粥还要煮番薯,煮好番薯,猪食基本也好了。人的午饭基本就是玉米粥就着番薯芋头,我记忆中小时候中午很少吃饭。
煮饭在小灶,用水少,随便提一桶回来就行了。我小时候煮饭特别拿手。所谓拿手,指放的水特别合适,手背控水法,用得炉火纯青,不同季的米放水也恰到好处。火候的控制也刚刚好,饭不软、不生,不干、不硬,总之就是好吃。想吃锅巴了就多添一灶柴。煮饭成了我的专职,后来我都没学会做菜。
用水如此之多,这压水井也是经常出问题的。最常出问题的自然是最脆弱的胶皮部分,是上面原理图中橙色的部分,特别上面那部分,一直在活塞运动中摇摆,很容易断掉。有时候断掉了,要用水,等不及买回来换上,只能多走几十米到别处水井去排队汲水。
出问题第二多的是密封性,就是活塞部分与筒体的密封性不足,抽不上来水。不过这个很好解决,先放一瓢水进去,再开始汲水即可。还有很少出问题的是手柄处的铁销,用久了真的就越磨越细,最后断掉。这是现成的铁杵磨成针教学。
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但井好像已经一直存在了,小时候没见过挖井。直到有人在路边盖了小砖房,但那户人又不愿用自来水,才看到有人挖井。可惜的是,我还是对挖井没什么很深的印象,只记得是挖了几天,由浅变深。人是由地面站着,到坑里蹲着,到吊着下去,泥吊着上来。挖出来好多泥,就一群人玩泥巴。润湿的黄泥特别适合玩。大家会把泥捏成砚台状,往地上用力倒扣,“啪”“噗”声同时响起,“砚台”在哈哈大笑中炸开两个口。泥巴完全吸引了我的注意,我没有观察到井壁怎么处理,地下水怎么漫上来,实在是一件憾事。
后来大家都用自来水,压水井基本废弃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