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雨伞看琼剧,夏姑娘在一旁帮我翻译。
看了一会儿走出来,走在种满榕树的路上,于是又说起了樟树、樱花树,属于……未成人时的记忆。
小时候镇上有个大礼堂,基本就做三件事:开会、看电影、演戏剧。我们家那边作兴唱一种叫做“阳剧”的地方戏种,七字成句,最后一字腔拖得好长。我母亲唱得极好,连带我也大小会哼唱几句。我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一个演丑角的打着赤膊跪在雪地里告饶,最后竟满场跪开来讨观众赏了。大家日子都很拮据,来看戏本就要花钱,但因为他表演得极卖力,唱得几乎要断肠了,竟也收获不少。
现在,这种回忆怕不会有,也没法有了。因为自我懂事起,“阳剧”似乎流传不下去,已经绝了。今天人们常知道的只有,湖南花鼓戏、安徽黄梅戏、苏州评弹、陕西秦腔,而大量的深根于民间地曾经红火的地方性剧种,因为缺乏时代的提拔,已经被取代和遗忘了。
海南琼剧之所以流传至今,包括儋州调歌,相当小众难懂的一种地方剧,是与海南特殊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的。海南建省晚,1988年才建省,内地已经改革开放10年了。内地人这些年拼死拼活地闹经济,回过头来一看,咦,文化的东西丢了。海南不是,它一直都太落后太偏僻了。我们国家想要发展海南经济的时候,社会已经进入了装模作样保护文化的新阶段。所以它文化属性的东西还来不及丢,就已经有人热心嚷嚷要保存了。
这种热心,如果发自肺腑当然好,就怕大家都懒,有些要费心费力保护的,慢慢人手不够、效果不明显、资金不支持,渐渐就发生变化了。比如海南的黎锦、疍家人的海上文化,这些如果一直都只轻飘飘喊下口号,无论如何发展也是不如琼剧的。
但大致来说,海南还是算幸运的,海南下面的很多市县都非常的小众。它保存了相当多的原生态的、自然的东西。它会让你提起那个地方,噢,马上能找到与海口、三亚这样的都会城市、旅游城市不一样的元素。儋州有千年盐田、五指山牙胡梯田、昌江4月的木棉,我爱死了的琼海有三江入海口,有华侨大宅,提起文昌你情不自禁想起清澜港,不再风光的东郊椰林,还有糟粕醋。海南的很多农村都这样,粗糙但质朴。博鳌一带,家家户户院子里歪放着一口缸,据称辟邪。有的人家把鸡和猪放在一起在椰林里养,可爱极了。等等,太多。
我们这会儿是在三亚,夏姑娘说,她期待也有希望看到三亚像台北一样发展。有许多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东西,也保留很多带有本地文化属性的东西。台北有淡水夕阳,我们有大海沙滩,自然的东西不用说,文化的东西就很难说了。毕竟这样一个滨海胜地,流动人口占了一半以上,很难找到一个足够恰当的载体去承担这些文化、情感的表达。
最近看到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反义是“低俗猥琐真下流”。文化这些东西很难说,不一定是越高也好,有时可能是越低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