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黄金周期间,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福州、厦门等多个热点城市在楼市调控持续加码的情况下,楼市进一步降温。据房地产中介机构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黄金周前6日,热点30城网签量同比平均跌幅约8成,但房价保持稳定。值得注意的是,三四线城市的成交量依然维持高位。
这不禁让人困惑:热点城市楼市的成交量如此惨淡,可见国家的楼市调控已经初见成效。楼市明显降温的消息铺天盖地,但你感受到楼市降温了吗?
其实楼市成交量虽然下跌,但房价依然维持高位,比如广州9月的房价相比8月不仅没有下跌,还微涨了0.41%。所以虽然楼市成交量惨淡,买不起房的人依然买不起,哪怕入秋天气凉了,还是不会感受到楼市降温。
那为什么中国房价依然维持高位并如此坚挺呢?
华夏商道商学院名誉院长、暨南大学产业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张耀辉为你解读中国房价高企的缘由,以下为内部培训内容,本文略有删改。
张耀辉教授:
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肯定是希望房价不要再涨。我也是感情用事,觉得房价不应该涨,就不要涨,所以,在一些媒体记者采访时也冒冒失失地讲了一些房价不会上涨的判断,披露出去到现在还有后遗症。
从供给角度来看,国家限制土地供给,同时,对中心城市给予极大的城市功能投入,形成了城市之间和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功能差异。
一方面,土地供给限制,造成了房子供给的紧张,另一方面,部分房价因为功能差异而造就房价领涨。政府也在持续放松土地供给,虽然国家有土地红线,但是地方财政有着极强的出让土地的动力,同时,地方又受制于国家威慑,不敢太过量出售,他们的行为实际上是符合利益最大化模型的,因为限制供给量可以形成垄断价格,实现收入最大化。
这客观给社会带来了一个假象,好像土地供给真的很紧张,房价只会涨,不会落。涨价也是地方政府高兴的,官员们早就有自己住房,现在水涨船高,他们可以搭上价格上涨的便车,获得租金收益。政府获得的不只是不断上涨的土地收入,还有各种交易税金。房价涨是许多内部人高兴的事,所以,有权有势者,都在其中获得利益。
从需求角度,虽然房子是用来住的,但住与住的质量差别很大,福利集中的首都,与偏僻落后的小城之间生活质量天壤之别,既是一个城市之中,学区不同,教育质量差异很大,距离医院、交通枢纽等的远近也构成了质量差别。
人们为了生活质量改善,一定会向这些能够提供市场化福利区域靠近,这种心理为一些投机分子抓住,房子就会变成炒房团的获利工具,人为抬稓房价在所难免。
还有一个需求的基础,就是年轻孩子他们成为北上广深一族,他们需要住房,但他们没有钱,就由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提供支持,形成了资金向下方涓流,汇聚到孩子们的口袋里。这些百姓,也有的没有那么多的钱,只交首付,其余贷款,用储户的钱来购买自己的房。
这曾经是一个必须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急着结婚,却没有房子的年轻人,把上了年纪人的钱都逼了出来,形成了向首都、直辖市、省会汇聚的财富流。
而那些炒房团看到这样的市场背景,知道如果自己贷款购房,可以让这些后知者以高的价格购房,他们可以从中套利,这样他们就敢于贷款。普通百姓看到不断上涨的房价,总是感觉买晚了,唯恐赶不上这波行情,也成为房价的推动者,让市场上房子更加紧张。
最近,房价稳定了,媒体说,有的高价房开始降价,我们感受到的房价的确没有上涨。是国家调控房价的政策发挥了作用了吗?国家最近的政策是以限购为主,外地人限购、二套房以上大幅度提高首付比例,这是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政策意图,既然是住的,只好放一张床,不住的房子都要限购。这些政策有一个假设,就是一线城市不可能再有更多的房子(即不可能提供更多的土地,对既得利益给予保护),为了控制房价采取了较硬的措施。
但是,我看到了另外的一些限制房价上涨的力量。
随着中国老人化社会的到来,老人们开始担忧自己的未来,他们在内心极其强烈的希望把钱用在自己身上养老,因为指望儿孙养老的时代已经结束,靠自己的根本办法就是靠钱。
许多养老商业模型都在指向一个假设,就是老人们有钱,并且敢于花钱,直到把钱花完。这将成为刚性的社会潮流,不具可逆性,因为前面的事实正在教育他们懂得自己的一生首先要为自己而活着,这种观念正在流行,正在成为文化。
仅靠年轻人自己苦拼购房来支撑现在的房价,可能性很小,而一旦没有了老人们的支持,房价还有动力上涨吗?年轻人敢贷款吗?他们能付得起首付吗?
如果没有真实的需求做支撑,炒房团还敢炒吗?没有人炒房,价格上涨的动力将会大为减弱,这是不言而喻的,即使上涨也是温和的上涨。
现在每年还有800万大学生和研究生毕业,他们相当大的比例会来到一线城市,他们将会成为维持房价的主力,但是城市内部有房一族已经基本满足,他们的人数多,基数大,仅靠一点点大学生能够撑起房价上涨吗?
我的看法是,
1、一线城市该在福利建设上收手了,普及给三线城市,再通过高铁产生住房资源优化配置效应;
2、适当增加土地供给,让房子能够与城市化保持一致(考虑改善住房需求,应该是二倍);
3、三是适当放松需求侧管控,让市场约束机制发挥作用。
【本文作者华夏商道商学院名誉院长张耀辉教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