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六点签到
一个人在童年时不被父母接纳,他的内心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需求“黑洞”,最终“泛化”到所有的关系里,变成一个“讨好者”,
用付出和委屈自己去迎合、讨好他人,在别人的赞赏中,来感受自己的价值。
他们非常擅于发现别人隐藏的需要,并极力去满足。
他们会固执地认为,在关系中要想获得尊重、接纳和爱,就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不断地满足对方的需要和期望。
但可悲的是,他们并不清楚,这个黑洞的根源来自于“养育者”,所以,别人的那些“认可和接纳”,永远都不可能填满,只能是短暂的替代安慰而已。
因为无法真正满足,所以“讨好”的行为就变得无休无止,他们始终活在别人的嘴里,只有别人说他们好,他们才觉得自己是好的。
而且,这个好还需要不断地被验证,稍微过一段时间,他们就又会失去自信,变得开始自我怀疑了。
逃避退缩的特质会表现出“权威服从”:
如果童年常常遭遇养育者的暴力(冷暴力)对待,就会形成一些直接的特征如“胆怯、畏惧、屈服和讨好”,为了生存,他们会对养育者产生一个错误“信念”,
即:“我是不重要的,只有服从他们,我才是安全的。”
于是,养育者就变成他们心里的绝对权威,不容置疑和反驳。在养育者面前时,他们就会变得自我压抑,表现出“讨好和顺从”。
当他们成人后,就会形成对权威的“服从”心理,一旦遇到权威型的人,就会不自觉地表现出畏惧,变得顺服而不敢违逆了。
他们的内心极度缺乏自信,性格中有很明显的胆怯,缺乏勇气和毅力。遇到困难,会习惯性地用“逃避”来应对。
他们总是宁愿自己吃亏,也不愿得罪别人,所以,这导致他们常常不知道该如何妥当地拒绝。
因为害怕被拒绝,所以他们对于征求别人的帮助也心生恐惧,有时候反而会表现出一种冷淡和隔离的“高自尊”态度。
在朋友和同事们的眼里,他们往往是“老好人”,性格随和、乐于助人,是值得交往的对象。
而他们自己,却常常喜欢孤独的状态,当自己被掠夺和侵占的时候,会用“吃亏是福”来自我安慰,而内心深处却非常明白,懦弱,才是这一切问题的根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