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雪(小椴)



《杯雪》是一本对于我来说有着特别意义的小说,它不仅是我最喜欢的大陆新武侠作品,而且也是我有计划买书的开始。家中书橱就是以《杯雪》为起点,一本本填充到了今天的规模的。
我一直都记得那个午后,大黄骑着自行车带我去珠江路上的军人俱乐部买书,结果不小心在南京人群熙攘的街头迷路了。最后好不容易到达目的地,我心满意足的带着三本《杯雪》回家。那天,阳光正好;那年,我们正年少。
第一次读完《杯雪》是在高中,读完之际窗外正是漫天飞雪,一时间竟是有了几分苍凉之感。今年读完之时已是春意盎然,窗外柳絮纷飞,早已不复年少时的心情。
过去喜欢《杯雪》主要还是由于文笔,曾经这样写过:《杯雪》的美不同于后来的《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行》是色彩斑驳的,深艳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而《杯雪》则是淡雅的,它也有自己的颜色,不过只有两种,黑与白。深深浅浅的黑,不同色泽的白,彼此搭配相间,看似简单,却化出了万千神韵,就像是…水墨画。对,如果把《洛阳女儿行》比作浓墨重彩的油画的话,那么《杯雪》就是一幅疏散浅淡的水墨画。
如今再细细读来,《杯雪》之妙绝不仅仅在于文笔。
全书最初惹人着意的应是那份少年意气,无论易敛还是骆寒,都还是少年。可一人筹谋粮草,度划供给,以一己之力支撑各方义军,为一方百姓撑起了安稳的天地;而另一人单人单剑挑动整个江南,锋芒直指势压江湖多年的缇骑首领袁老大。怎样的激扬勇决呵,正如骆寒吟诵的那句诗:我即少年慕磊落,谁能教我坦荡荡。
可这份少年意气绝不是我们熟悉的鲜衣怒马、纵剑江湖,事实上全书一直都是弥漫着清冷萧索的味道,从环境描写上即可窥一斑:
初冬的江南是一副洗尽铅脂的画。你看看那江,水色清瘦;看看那一点点破土乍出、欲语还迟、连不成片的绿意;还有岸芷汀蓼和江边老树,才知,藏在江南春之日明丽丰秀背后的、还有这样一份峭瘦。
秣陵的冬是冷寂的。哪怕是初冬,哪怕还没有一场雪。玄武湖上没有一丝觳纹的波面冷映着岸边的衰柳枯杨,镜子般地反衬着这城中犹不甘卸落的粉黛铅华。
在这清冷萧索中,是挥之不去的倦意。
易敛独撑淮上,耗尽心力,不单要直面北方的金人势力,还得提防南宋朝廷的冷箭,如何能不倦?
骆寒单人单剑挑动整个江南,看似风光无匹,但袁老大统领的缇骑岂是好相与的。另外各方势力都欲借势于他的利剑,千方百计拖他入局不容脱身,如何能不倦?
袁辰龙势压天下,整顿巨族豪强,可秦桧一直冷眼旁观随时准备出手压制,各方豪强也是蠢蠢欲动。想为这个动乱的时月重建一份秩序,如何能不倦?
……
世间事从来都是繁杂多扰的,哪能有太多的称心如意。雪扬雪止,最后浸入骨子里的还是那挥之不去的倦意。
那童子眼前一花,觉得那少年虽然动着,却有一种说不出的静,那是---心静,在泄进门口的阳光中,恍如隔世之水止云停。
《杯雪》不同于一般武侠那般拔剑生死、壮怀激烈,因为倦,所以静。如同历经世事沧桑的老人坐在村头的老槐树下,吧嗒吧嗒的抽着烟袋将所有的故事缓缓道来。
仔细品咂,《杯雪》的谋篇布局也是颇多精妙之处。
这个故事毫无疑问是双主角模式,骆寒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减易敛肩上之压,两人堪称刎颈之交。可两人在全书中偏偏从未见过面,关于两人的交谊都是从旁人的只字片语以及一些细枝末节体现出来的,比如那只木杯。
袁老大堪称全书中最大的“反派”,骆寒剑锋所向的就是他。可这样的一个人物偏偏不惹人厌,最后我们还不得不允之为英雄。他与易敛和骆寒,真真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已。更妙的是,这样的一个终极boss,一直到最后的最后才正式登场。在之前我们看到了他的手下,他的兄弟,他的女人,乃至于他的敌人。斯人虽未见,但风采已跃然眼前。
距离《杯雪》成书已过去十七年,当年轰轰烈烈的“大陆新武侠”差不多已是雨打风吹去,椴公也是沉寂多时。如今再次翻开这些书卷,不免想起那些等杂志追连载的日子。过去的都已过去,就借手中这本书,借书中那杯酒,敬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西班牙旅行笔记(林达)

差不多在11或12年前,《今古传奇-武侠版》曾经开通过一个版块,让武侠作家们向读者荐书。小椴在那次推荐的是林达的《西班牙旅行笔记》,我就一直放在了心上。一方面因为小椴是我最喜欢的大陆新武侠作家,而那应该是他唯一一次向读者荐书。另一方面,我当时正在看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感觉正对胃口。
西班牙对于我来说并不是一个太熟悉的国家,毕竟除了大航海时代初期出了一番风头之后,这个国家很快就沉寂了下去,一直到如今也只能算是二流资本主义国家。从启蒙运动、科学革命到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西班牙的戏份都不是很多,所以难免就被忽视了。如今提起西班牙,大家能想起的应该就是皇家马德里、巴萨罗那和斗牛了。如果是文艺青年,可能还要加上高迪和弗拉门戈舞,恐怕也就这些了。
虽然书名是叫“旅行笔记”,林达并不满足于仅仅记录西班牙沿途的风光,他试图在书中展现西班牙从古罗马时代一直到现代民主国家的整个过程。换句话说,这本书也可以视作一本“另类”的西班牙历史文化史。
这本书属于典型的以旅行为载体的文化随笔,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和《一路走来一路读》都是类似的形式,同类型作品中写的最出彩当属余秋雨的《千年一叹》。这种题材最大的优点就是作者带着读者观山赏水的同时,把风景背后历史文化也给带了出来,比较轻松易读。从这方面来说,我觉的《西班牙旅行笔记》只算是半本好书。
进入现代之前的内容,风景和历史文化契合的比较好:令人惊叹的赛哥维亚输水道是古罗马在西班牙留下的印痕,小城托雷多铭刻着着西哥特王国的光荣和落寞,阿尔扎哈拉的“鲜花之城”废墟讲述着拉赫曼皇族的兴衰,科尔多瓦主教堂不伦不类的建筑格局其实暗藏着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势力的此消彼长,阿尔汗布拉宫隐含着摩尔人最后的叹息.....
可是到了现代之后,特别是西班牙内战之后,这是全书重点论述的内容,风景和历史文化大多没有什么关系。风景的描写和历史文化的追溯是完全割裂的,硬生生的凑在一起看着实在是很生硬。
虽然是有这样的问题,但如果把后半部分当做单纯的历史文化读物来看,感觉收获还是挺大的。关于西班牙内战,关于弗朗哥,可能和我们之前的固有印象不大一样。
在我们印象中,西班牙这场内战,一边是佛朗哥法西斯,另一边是共和派。也就是说,这是为共和国而战的民主战士对抗法西斯的战争。林达想要告诉我们,西班牙内战的双方并不是这样的黑白分明。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印象,是因为西班牙内战接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成为人类公敌。很少有人敢指出,反法西斯一方的激进派,也有过和法西斯相同的作为。没有人告诉我们,所谓的民主战士,在内战中把与天主教有关的知识分子几乎斩尽杀绝。共和派“反法西斯”的立场异常坚定,但他们对同一战壕的不同派系也是毫不手软。
国际纵队是西班牙内战最为人所知的一个形象,为这场战争增添了几分革命浪漫主义色彩。有不少名人都参加过国际纵队,比如海明威和白求恩,也有《1984》和《动物农场》的作者乔治-奥威尔。
奥威尔怀着捍卫民主自由的浪漫情怀来到西班牙,结果他看到的和之前以为的完全不一样。共和派不同派系间的内斗令人喘不过气来,“空气中充满了一种特别邪恶的气氛---怀疑、恐惧、无常和隐恨....大街上的秘密警察随处可见....这种噩梦般的气氛很难用语言形容”,眼前的一切让乔治-奥威尔没有了为“正义”而战的冲动。不止是他,不少国际纵队的外国人都试图离开西班牙,不想再掺和这些事。结果共和政府有了新政策:志愿前来的民兵,包括国际纵队队员,都算是“国家正规军的士兵”,没有退伍证要离开这里回家就算“逃兵”。结果越来越多的国际纵队队员和西班牙民兵,又作为“逃兵”被抓紧监狱。是的,不顾生命危险过来帮助这个政府对抗敌人的国际友人,因为不愿再帮了,就都被抓了起来。
反观佛朗哥,他作为法西斯独裁者已经定型。确实,他独裁统治了西班牙四十年,在这期间杀害了许多异见者,这完全没得洗,但这个人确实要我们以为的要复杂的多。佛朗哥的确是依靠德意法西斯打赢了内战,但他在二战并没有加入轴心国,而是严守中立,并且顶住希特勒的压力不让德国“帮忙拿下”直布罗陀。在盟军发起北非战役时需要利用到直布罗陀,如果不是西班牙的严守中立,攻入非洲远没有那么简单。所以奥威尔对佛朗哥的判断可能是更为准确的:
他只是一个“落伍的人”。他没有自己激进的社会改造理想,他要回到一个秩序井然的旧西班牙。因此,他几乎像一个独裁的国王,只要不触及他的统治,他并不想以全新的理论,改造民间本身。
佛朗哥死后,西班牙开始现代化转型。这期间自然困难重重,有左翼和右翼的冲突,有加泰罗尼亚和巴斯克地区的独立诉求,有“埃塔”组织的恐怖袭击,有军人对政府的干预,还有经济危机的出现....非常难得的,那一代西班牙政治家展现出了惊人的政治智慧,居然硬是一路走了过来。弗朗哥死于1975年11月20日,而1982年10月28日的大选后,西班牙的民主转型最终完成,一共花了7年的时间。
我觉得西班牙近现代的这段历史和我国有很多相像的地方,只是后来的路径不一样了。政治体制改革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个非常困难的课题,西班牙是个不错的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