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信息量很大,我需要慢慢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
一切都围绕着偶然却又必然闯入我目前生活之中的“无问工作室”。我一遍遍过滤自己的想法,不断问自己,我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我究竟想要什么,这件事情到底有什么意义。我还是迟疑不决,但是我又不甘心。
我这是在创业吗?我真的适合创业吗?我目前有什么核心竞争力呢?在清华大学的这五年来我到底学到了什么呢?这二十四年来我自身到底积累到了写什么能力呢?我的未来到底要怎么走呢?我究竟要做什么样的职业呢?我的职业规划又是什么呢?我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呢?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呢?
关于“无问工作室”,我和昌婷、孙颖、雪菲等同学都聊了很多。按照我们目前的了解,这件事情是可以做的,但是困难也是有的。昌婷和廖宁聊过我们的设想,根据一般BP的分析模式梳理了我们目前的处境。
痛点:各种文化产业公司需要具有创造力的原创IP,公司内部忽视剧本策划这一类的角色,职业化的编剧往往不能提供具有高质量的原创IP。
商业模式:以咨询公司的形式来做设计工作室的事情。文化创意、故事生产方面的咨询公司,帮助客户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战略、执行方案等。于是计费也是按照咨询公司的形式,不是给创作出来的IP本身估值计价,而是根据工作室内部的人力和时间来计价。
我们的优势:1、Top高校中最擅长创作故事的人,创作故事的人中来自Top的学校。各个院系的学生将来会覆盖各个领域的精英阶层,清华本身具有的学生和校友资源优势。2、清华中能够接触到的最优质的创作者,工作室的核心团队成员具有很强故事感和原创性。除了核心团队外,还有一些非常强的connection,其他具有创作才能的同学,以及其他院系中在行业中有实习经验的同学,可以作为采集故事的源泉。3、团队的构成:编剧组、电视台、话剧队、校内的媒体资源、各院系学生节的制作团队等。工作室本身需要管理团队和创作团队,创作的核心团队需要4人,管理团队需要2人。
但是,我们还是没有给工作室本身一个很好的定位,我更是没有给自己在这件事情中一个很合适的定位。
很多事情我并没有想清楚。
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点值得我去思考。昌婷非常有目的性有规划有执行力。她电脑里有两张表,一张是学期规划,分类管理自己的几个板块的事情,对自己的时间有个整体的把握。第二个表是每周的具体安排,用来合理规划时间。这是她的常态。此外,她还不断收集和梳理能够在她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会有帮助的人。她总是强调我可以是十年后一起出来做事情的人,她的这个名单可以列很长,并且她会捕捉每个人的现在信息,并且做出尽可能准确的预判。
我并没有很强烈的目的性,我有个方向。我觉得自己这样也不是什么坏事。毕竟还是需要给自己留下一些可能的空间,让自己能够随时调整,也会能够把突然出现的更好的机会安排在计划中来,而不至于太慌乱。
但是,我不太善于维系关系,我觉得这一点还是需要再多多用心一下。毕竟,清华的这些同学是以后的资源,五年之后,十年之后,可能都是很多行业里面的精英人才,到时候彼此之间或许可以有很好的合作关系,这些所创作的价值可能是无形的。但是,我对于自己的朋友总是边走边丢。以前一起做过事情的朋友,之后可能没有太维系,或者当时也没有太在意来可以加深之间的联系。当我想要列出一个List 找人帮助我的时候,可能会有些难堪。
我真的不够自信,不够勇敢。无问工作室需要很多同学的帮助才能逐渐开始,但是我都不敢把这件事情告诉别人。当我想要请求别的同学的帮助时,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我应该表现出自信满满的样子来推销自己,推销我们的无问工作室,但是我还是做不到。甚至,我昨天下午到晚上一直都在诚惶诚恐的过程中,非常担心,非常害怕。我害怕可能会出现的很多挫折,我害怕自己应对不了,我害怕会被别人嘲笑,我害怕自己会搞砸了。
无问工作室很大的一个劣势就在于和业界没有密切的可靠的联系。现在只能靠我在公司内的联系,靠令狐的战略上我们的意义。但是,我明白这些对于他们深谙商业交易的大人们而言,都是小儿科的东西,都是不知一贴的,并不是非常可靠的关系。不知道我能不能从公司找到一个合适的项目,不知道会不会有报酬,不知道工作室的同学们会不会做的很开心,一切都不知道,都有风险。
今天和孙颖聊天,更新彼此的状况,聊聊曾经的那些实习经历,聊聊工作室的状况。她是个观察很敏锐的姑娘,她看到了风风火火的如是娱乐法的局限性所在,还是圈子有限,并灭幼和业界的大佬们对接在一起。说到底,做生意还是人与人之间打交道,还是看交情,尤其是在影视行业中,关系的远近强弱非常具有决定性,而且所处圈子的大小平台的状况,都非常有影响。如果我们真正开始创业的形式做无问工作室,我们能否进入主流的核心圈子呢?而且,本身创作还有是否值得信赖的问题,信任不一定是基于祖品本身的价值,还有关系的强弱。
根据孙颖的推荐,我又搜索到一些好玩的人和事。姬十三在做的“在行”APP,一对一的付费咨询,和业界大佬直接对接聊天,其实还是有很大价值的,可以持续关注。朱博文在做的“如戏”,是一个垂直化的社区,依托于知乎的影视专栏,他们也举办很多故事+的创作比赛,对接即将进入行业的编剧和业界的大佬,这种形式和我们想要做的事情有些某种层面的相似性。(昌婷提出我们可以参加这个活动)然后我简单了解了下朱博文的历史,他年龄可能和我一样,高中辍学,自由作家,来到北京靠一支笔养活自己,写过剧本,后来在知乎主管影视专栏,做出一些成绩。然后我又了解了一个叫做媒老板的APP,张一甲本人是北大数学系毕业,在4A级的广告公司工作两年,现在自己创业做自媒体,她的自媒体中记录了很多有意思的人。比如一个刘什么的姑娘,北大中文系,出国前一周决定不去,而是在央视工作,本来被分配到综合科室做文秘类的工作,但是她直接和处长面对面交谈,最后被分配到品牌部门,她本来是想要做内容,却做起了营销。经过两年在央视的锻炼,她对品牌、央视的新媒体转型等方面有了很深的认识,对自己的个人能力也有很强的提升,然后她跳槽到了百度做产品营销方面的事情,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还有一位姑娘,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叫包爽,她本科毕业之后开了自己的一家小店,墨念小礼,有很好的概念,成立了公司,是一家现代美学生活方式的女性社区,是一家手工体验馆,但是以女学、私塾的概念来包装,而且可以看到里面很多的确是很有意思的手工,她也会接一些客人的定制礼品,也会请老师来为顾客们讲授做手工,并且一切完成一些作品,她还讲述了自己的爱情故事。在她大四毕业开始开小店的时候,认识了她的老公。一位房山工作的公务员,每天跨越30多公里的北京城到望京来帮助她收拾小店的事情。现在她们已经结婚并且有了自己可爱的宝宝。
这些人的人生都非常有意思。
我觉得还是应该从一个大平台开始,几年的时间会给自己很多锻炼,之后也会有更高的平台来继续发展。还有就是要做好品牌营销,无论是产品还是个人。这些人都有自己的公众微信账号,有知乎账号,有微博,也都会用心经营。
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反思自己,我并不觉得我学到了什么核心的能力来包装自己、介绍自己、推销自己。我没有学非常具体化的法学,也没有其他的技能,知识面没有广度,也没有某个领域的深度,现在的这个样子,太让我担忧。
我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没有具体的步骤。更可怕的是,我还没有为了想法而努力积累自己的能力。
珍惜时间,加油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