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四章·注解之后·第一节·结构解析

第四章·注解之后·第一节·结构解析

作者: 2c5bda2239bd | 来源:发表于2018-09-21 08:58 被阅读77次

        前文以古文、天文现象以及道家遁甲的角度,粗略地分析了此经每句的含义。现在,笔者将从全文的角度来探讨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含义。

        虽笔者未完整综合其意,但显而易见的是,作者想表达的含义,一直在不同章节和段落中重复。更准确的来说,作者一直围绕着某个中心观点,从不同的侧面来说明其理。所以笔者认为,本文其理同样是在围绕着“道”的最原始的含义来阐述,与《道德经》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如真人张伯端⁴⁴在其《悟真篇》所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古今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此文结构如此安排至少还有两重含义。

                                                                            第一重

        回到开头所提到的问题,为什么后辈道家高人阅后,特别是李筌要分为三段并各添“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民之法,下有强兵战胜之术”。本着探究的宗旨,姑且先信其有,深入分析下这三个标题:“神仙抱一”、“富国安民”、“强兵战胜”。在笔者看来,三章的划分很可能分别关联如何成圣、国事民生和用兵之道。若此经真为黄帝所传遁甲术之心法,此三个不同侧面表述,也非常可能分别代表着太乙、六壬、奇门这三式⁴⁵。就“遁甲”二字而言,现在流行的传统说法都是以“遁甲”二字代表奇门遁甲。而笔者认为“遁甲”二字实乃三式共同之理,后世所传三式是在三个不同层面、不同用途的应用而逐渐分化出来的“术”。甚至包括八字、六爻等传统术数,皆为同源同宗,其本质都是以“遁甲”,以“道”之理而创造、扩展和使用。 “遁甲”作为时空原理的一种表述,就是解释“道”的一个关键点,或者直接可以说“遁甲”二字即是“道”。

         第一段“神仙抱一”意即太乙(一)之法。太乙为三式最高层次,其原理当然可以用于修炼“抱一”,故第一段最后也言明“知之修炼,谓之圣人”。但世人解时,均着重于“修炼”二字,故而大多将其意引向于道家传统的内外丹之修炼,并自我局限于此。其更重要的含义,笔者认为在于后一句“谓之圣人”。何为圣人?让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从古至今,能称圣人者,少之又少,其解释也名目繁多。老子曰:“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故圣人应乃善于“抱一”。对于“抱一”,很多道家丹经都将其作为内丹修炼之说。笔者认为此说似对非对,为求升仙而修内丹,似有着相之嫌,恐落入修身之道。“道”者,应为明其理而自神,非为求而得之,才是上乘。故此“一”非经书所言之丹,应实乃“道”,亦可以“太乙(太一)”代名之。此外,第一段也提到“奸生于国,时动必溃”,词句中也提及时局变化之内容,故也与太乙术常用于审视国家时势而相合。

         第二段“富国安民”。有传,外用太乙,内采六壬。六壬乃主人事内务,也合“富国安民”之意。第二段最后一句以君子小人相对,暗喻此段主言人事之间的关系处理之法。

        第三段“强兵战胜”对应奇门应该是最易理解的。遁甲之演化,后世所说的奇门遁甲即是常用于兵谋之事,后世传说中最为有名的当为诸葛亮使用“八卦阵”的故事。

        三段总体上分述三式,但三式相合,互为补充。术数学中有言“奇门前,六壬后,太乙跟左右”。三者是密不可分,同理同源的。所以说虽然段落上强行分为三段,但三式之不同面皆体现于每一段中。

                                                                           第二重

        关于这一重含义,虽略有钻凿附会之嫌,但聊以一述,供有识之士自行思辨,并可结合后文的相关资料进行探究。笔者认为,《阴符经》本身可能就是一篇可以用来修炼自身的经文,颇有“符箓⁴⁶”之妙。首先,关于《阴符经》的传说,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书写之后藏于名山之中。传说中的讲法是,李筌于嵩山虎口岩得《阴符经》,匣上题:“太平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同时也有李筌传言:“日诵七遍益心机加年寿,每年七月七日写一本藏于名山石岩中,得加算久之。”诵写经而得加持,此乃佛道以及大多宗教中都存在的一种修行方式。故传说诵读此经即可延年益寿,在宗教学说里是被认可的。《阴符经》其结构精妙,内涵深刻,作为可以诵读的经书自是比较好理解。

        而特殊的是,道家还有一种不仅可诵读,同时还可以焚烧、佩戴的书文,这就是“符箓”。而此经因其结构精妙,更恰似道家之符。按照符的五个主要部来分;“阴符经”三字,好似符冠之“三清⁴⁷”,谓之点符头;主事符神,即文中反复所提天地人三才,也可以说就是天,第一句即说明了天之道;符腹则为三段主要内容,言明三式所用之事;符窍即符胆,符之精华即为“道”,其方方面面皆隐于全文;符脚即末尾点睛之句(或字词)。

        而第三重,综合而言,笔者认为此经甚有可能为遁甲之心法。在此也不再重新全文解读了,因为此经由历代发展,所含文字未必是最原始的了,可能已经修改、删除或者增添了一部分。所以即使是全篇概述,也未见得所言全面。有佛门谒语云:“达摩⁴⁸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若还书中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所以在笔者看来,通过每一句追寻其关键,贯穿去理解即可,全文再整体叙述已无必要。当然,有兴趣的,特别是道学爱好之人当可更为深入探究。


⁴⁴张伯端:道教南宗初祖,字平叔,号紫阳、紫阳山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著有《悟真篇》、《青华秘文》、《金丹四百字》等。

⁴⁵三式:古代三大术数,全称为“太乙神数”、“大六壬”、“奇门遁甲”。

⁴⁶符箓:教中的一种法术,亦称“符字”、“墨箓”、“丹书”。符箓是符和箓的合称。

⁴⁷三清:总称为“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胜境。也指居于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  、太清道德天尊。

⁴⁸达摩:达摩祖师,原印度人,原名菩提多罗,后改名菩提达摩,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主要宣扬二入四行禅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四章·注解之后·第一节·结构解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aln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