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儿子要看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赶紧下单了一套,三小本。

既然是儿子选读的,加上他特别推荐,心里也痒痒的,想跟着一起读。
教改后,语文越来越难学,尤其进初中后,课本选文及考试的阅读,难度都不小。最近他们在学的人教版7年级下,有一篇杨绛的文章《老王》,很朴实的文字,但与年代有关的生活场景,中国文人眼中的底层生活,孩子还是很难理解。文章最后写道,想到老王,心里难过,“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问儿子,怎么理解这里的“愧怍”。他想了半天,说,可能觉得老王死前还去给作者送珍贵的鸡蛋和香油,第二天就死了,作者却不知道,觉得跟老王的死有点关系?
跟他聊了很多,他才有点理解,知识分子对于底层的人道主义关怀是什么意思,如何给社会底层的人给予支持,社会为什么需要一个温暖公平的氛围。我们聊到了很多新闻事件,比如丢失客户快递主动原价赔偿后又找到快递,但客户拒绝退还赔款的事件。
后来又跟他聊了下杨绛和钱钟书的故事,推荐给他有时间读读家里有的《洗澡》和《我们仨》。最近,他也有点好奇wg是怎么回事,觉得那是疯狂的时代,无法理解的。我也知道,对于这样的大话题,孩子是很难理解的,但不必人云亦云,可以看看经历过的人是如何描写的。《洗澡》的政治味道很淡,但是有很浓厚的时代气息。比我中学时代读过的一些声泪俱下的小说要平和一些。
语文的学习,更多是文化的学习。这道阻且长。
冯骥才这套书,记录的是天津的奇人异事。奇人都有绝活,在津门江湖混出自己的天地。这些人都被写得栩栩如生。
跟儿子聊了聊冯骥才个人的经历,作品特点和关于抢救中国文化的倡议,看得出来,孩子听得很认真。昨晚睡觉前,向来不愿意写日记和作文的他破天荒要写两篇随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