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孤独,这是每个人无论如何都不会错过的。不同的人对待孤独的看法和做法迥然不同,我们不能强迫大家都去融入欢乐的集体中忘却个人孤独的存在,也不去夸大它对人的影响。有朋友总是在问我们的孤独是怎么缠绕我们的精神情思的呢?我们又该如何对待孤独?孤独也能成就人的梦想吗?
我对这些问题想了好久,满脑子都想到的是哲学上的批判和文学上的论述,直到我认真阅读了梭罗的《瓦尔登湖》,我才了解到自己的孤独和信仰,才渐渐了解现在的我。
记得雅典神庙石柱上的那一句岁月不朽的名句:认识你自己。听到这句话你可能不屑一顾地说:“我最清楚我自个了,还需要认识吗?”从古到今无数中外哲学家、思想家都曾思考过“我是谁”,但几乎无一例外,谁也没有讲透彻。 大多数人热衷从社会地位、薪水、人脉圈等谈,但我更喜欢剥掉外化,从自己的真实孤独下手。当人放下浮躁繁华的心境,走进人迹罕至的山林里去发现生活真善美,像一个隐士一般开启了田园时代。
《瓦尔登湖》并不是谁都能耐心读完的,因为心情浮躁或急功近利的是熬不过这寂寞的文字和“琐碎”的事,所以请平心静气。当孤身一人的他走进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瓦尔登湖的时候,他的亲人朋友都不解,但他依然走向陌生的湖旁。接下来在人烟稀少的地方要怎么搭建房子,怎么化解孤独,怎么过活。天然的树林提供了木材、天然的瓦尔登湖也有些鱼虾,山里的野果都是最好的生活材料,更幸运的是他可以到数公里外找到当地人交谈。对于一个人能在孤寂的大自然下依然保持信仰和热情,也成了我最佩服的一点。没有人来与他交谈那就和树上的鸟、水中鱼吐露真情,那就和书本交流,和自然对话,他确实也做到了。面对静静地山林,他从衣食住行到思想,从社会到哲学的批判,从自然美景到国家制度的沉思,从幻想到内心探索,无不在对话,无不在自己锤炼内心。
以前曾听一故事讲有三个人被放逐到蛮荒之地,过了五年后政府派人接他们回来却发现其中两人都不会说话了,而剩下的一人还却能侃侃而谈。后来有心理学家做了解释:他们的变化其实都源自对待孤独的方式,能侃侃而谈的人虽然独身一人,但他能对静止的石头说话,和呆呆的树聊家常,跑到林子里把麋鹿当做亲人,每天都把自己事告诉一棵树,一只蛙……。正是这样,他在孤寂的生活里与自己对话,与心灵交朋友,他内心的激情和信仰并不被环境消磨掉。
孤独的环境培养的人未必孤独,兴许他们心里的渴望正如汹涌澎湃的巨浪正准备冲夸孤独的桎梏。但凡你有孤独,一定要要去找孤独以外的事去做,全身心的投入,你便会发现孤独也并不可怕。没有孤独的沉积,哪来生命里的昙花一现呢?大家都知道林肯总统长达十几年的失败历程,十几年的寂寞心酸都没能熄灭内心成功的渴望,最终在51岁那年当选了美国总统,后来他还被列为美国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现在不知道市场是怎么了,怂恿着大家急功近利的去做事,什么短短几天就可以赚100万,什么一个月从零做到你做行业大佬呀,铺天盖地的类似宣传成为圈钱的利器,让人不知不觉的上当受骗,之后就陷入空虚懊悔中。阿里巴巴的成功之前马云在国内几乎找不到投资人,多次被拒绝,他的团队也在十几年里默默接受检验,资金的缺乏,甚至差点儿就散了。其实,别老是羡慕大佬们的成功,别再喝没有思考辩证地鸡汤,也别再去想那些让你陷入无限焦虑的却能用极快的速度解决的事儿。每一种成就后面都必然要经过知识、能力长期积累,才能有支撑它爆发时的力量。孤独只是一块磨刀石,能成大事的人都能在寂寞里磨砺自己,为爆发做充分的准备。你现在做好准备了吗?
回到前面的问题,孤独很正常,别人在孤独的时候学习知识和技能,你在孤独时抱怨没人跟你一起……,从而找无聊事儿消遣,然后便慢慢堕落。许多在校大学生也是这样的,在迷茫、孤独、幻想里打转,在无聊的社交软件和应用上试图消灭孤寂,可到头来多数仍是在彷徨迷茫中……。孤独嘛,我就不必理会它,我要做我最感兴趣的事儿,列一个五年甚至更长的计划列表,里面清晰地写上每年每月每周每天要做的事儿,每一件事要达到一个标准,天天认真做下去,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大概做两个月你就很惊喜的发现他已经成为了你的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了,你的孤独感有被转移到每天的做事中去了,岂不乐哉。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你也就具备了专业的能力,可以施展施展了,这个知识时代里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你准备好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