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刷完了《漫长的季节》,抛掉故事情节和演员演技,单是那些穿插在剧情中的社会、生活的细节,它也算得上是一部好剧。
如果细细回味剧里每一个角色,或好或坏,会发现每个人动机和决定,很大程度都是在特殊的大社会背景下的无奈之举。或者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下,造就了这些人的悲剧,无一例外。只不过艺术创作把这些人集中在短短十二集里面,让大家更关注紧张和悬疑的剧情,而忽略了社会变革对于普通人生活的巨大影响。
做为一个出生在八十年代,成长在一个东北小镇的人,一口气刷完这部剧,更多是因为,剧里的很多人很多事,都能或多或少找到我小时候的父母,叔叔阿姨的影子,他们虽然没有碰上剧里的故事,但每个人都在那些年,都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像剧里的角色一样,不由自主的前进着。
我清晰记得,94年的一个晚上,睡梦中听到我的母亲小声和父亲说着单位马上就要开始进行下岗,随后就是一声叹息和抽泣声;我也记得那些在单位中混得比较好的叔叔阿姨们,也依然无法逃避下岗的命运,转而去蹬三轮,烤玉米,摆地摊来维持生计,每次在街上看到他们,他们都热情的招呼我,完全没有因为落差而变得不好意思,生活比脸面更重要;更记得,那些为了孩子上学,生病住院,或者为了做些小买卖而到处借钱的亲戚;夫妻之间因为钱的问题吵架,亲戚朋友之间因为钱的问题闹翻,老死不相往来。总之,那个年代,他们都在为了生存而挣扎着。
但是,他们依旧在意人情往份,结婚要随礼,上学要随礼,去世要随礼,经常可以看到那些大人一个要给钱,一个不想要,站在大街上撕扒着,大声叫嚷着的场景,就像剧中一样。虽然都没有什么钱,这种传统却不能少。
这些年,我回东北的次数越来越少,最近一次回去也是两年前的事情。转眼间,我也到了他们曾经的年纪,而他们已经过了退休的年纪,开始领取退休金,仍还在为生计奔波。他们见面的话题通常是最近在哪里干活,能赚多少钱。很多人打着各种零工,一个月赚着两三千块钱。其实以他们的退休金,加上儿女支持,本可以过得轻松一些,可是每次说到这,他们都会说,身体还行,而且用钱的地方太多,趁着能动,赚一点是一点。实际上,他们内心中是缺少安全感的,是的,这个社会曾经抛弃了他们一次,他们恐惧再有一次。
大多数人就像尘埃,在大潮中或上或下,没有人给你喘息的机会,伸手抓不到依靠,只能随波逐流,滚滚向前。
他们如此,我们也如此。
有句话说,时代的一粒沙,落到普通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