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
原文: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译文:
孔子说:“与人共事,能找到思想不左不右,言行不激不随的人,那是最理想的;若是找不到,就宁愿找偏激一点、清高一点的人了。偏激的人,起码他还有活力,有追求;清高的人,至少不会无所不为、太不要脸。”
补充:
孔子把人分为三等:言行中道者,狂者、狷(juàn)者,乡原(同愿 yuàn) 者。要理解这三等人,可以参考孟子的如下解读(与弟子万章的对话):
《孟子·尽心篇》
原文:
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
曰:“如琴张、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
“何以谓之狂也?”
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
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
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jǔ jǔ)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
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译文:
万章问:“孔子在陈国时说:‘何不归去呢!我的那些学生们妄大而狂放,进取而不忘本。’孔子在陈国,为什么思念鲁国的那些狂放之士呢?”
孟子说:“孔子说过,得不到言行合于中道的人相交,那就必然是和狂与狷这两种人相交吧!狂者具有进取精神,狷者有所不为。’孔子难道不想和言行合于中道的人相交吗?不能够得到,所以只能求次一等的罢了。”
万章问:“请问什么样的人可以叫做狂放的人?”
孟子说:“如琴张、曾皙、牧皮这些人,就是孔子称为狂放的人。”
万章问:“为什么说他们是狂放的人呢?”
孟子说:“他们志向很远大,口气也大,总是说‘古人呀!古人呀!’可是一考察他们的行为,却不和言语相合。这种狂放之人如果也得不到,那就和洁身自好的人相交往了,这些洁身自好的人就是孔子所说的狷者,是比狂者又次一等的人。孔子说:‘从我家门口经过却不进到我的屋里来,而我并不遗憾的,恐怕只有乡里的好好先生吧。乡里的好好先生,是德行的损害者’”
万章问:“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乡里的好好先生呢?”
孟子说:“好好先生批评狂者说:为什么这样志大言大呢?言语不能够和行为相照应,行为不能够和言语相照应,就只说‘古人呀!古人呀!’又批评狷者说:‘为什么这样落落寡合呢?生在这个世界上,就要迎合这个世道,让别人说个好就行了。’曲意逢迎,谄媚世人的人就是好好先生。”
万章问:“一乡的人都说他是老好人,他也到处都表现得像个老好人,孔子却认为他是德行的损害者,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
“是啊,这种人,你要批评他不对吧,却列举不出例证来;你要责骂他吧,却又找不到由头。他只是同流合污,平时似乎忠诚老实,处事似乎方正廉洁,大家都很喜欢他,他自己也以为很不错,但实际上,他的所作所为却并不合于尧舜之道,所以说他是‘德行的损害者’。孔子说:厌恶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厌恶狗尾草,怕的是它搞乱禾苗;厌恶花言巧语,怕的是它搞乱正义;厌恶夸夸其谈,怕的是它搞乱信实;厌恶郑国的乐曲,怕的是它搞乱雅乐;厌恶紫色,怕的是它搞乱正宗的朱红色;厌恶好好先生,怕的是他混淆了德行。‘君子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为了让一切回到正道罢了。回到正道,老百姓就会振作起来;老百姓振作起来,也就没有邪恶了。”
后记:
对孔子的这句话,其实有四种不同的解读:
其一:
孔子尊崇“中行”,若交不到“中行”者,退而求其次,宁愿结交“狂者”、“狷者”,却深恶痛绝“德之贼”的“乡原”。
其二:
务必选择“中行”者为友,否则的话,交到的人不是“狂者”就是“狷者”,而“狂者”偏激,“狷者”保守。
其三:
如果不能与“中行”者结交,难道就只能和“狂者”“狷者”为伍吗?不,“狂者”过,“狷者”不及,都不是“中庸之道”。
其四:
如果做不到“中行”的话,就会变成要么“狂者”,要么“狷者。“狂者”激进,“狷者”保守,都不是“中庸之道”。
“言行中道”者,知行合一,人之翘楚,可遇而不可求。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敢作敢为者无所顾忌,谨小慎微者踟蹰不前。
“乡原”者,就是“滥好人”,是“头重脚轻跟底浅,头上插个风向标”的“墙头草”。
职场幸遇一前辈,素食几十年,面带佛相。
老人家六十多岁,除饱读佛经外,很喜欢《朱子家训》,每日给我们宣读,并说:“但凡哪条我做不到,便不再读了。”
老人家退休的那年夏天,不顾高龄之躯和车马劳顿,带我登门面见各大小客户,交待后续工作。
当时同批入职者,学历,颜值,玲珑度,均在我之上,而唯独我,深得赏识。老人家说:“只有你,与我同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