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朋朋精选
《记忆记忆》作者: [俄] 玛丽亚·斯捷潘诺娃

《记忆记忆》作者: [俄] 玛丽亚·斯捷潘诺娃

作者: 刘书朋 | 来源:发表于2021-01-07 00:21 被阅读0次

    原作名: Памяти памяти

    ISBN: 9787521720884

    内容简介:

    《记忆记忆》是当代俄语世界著名诗人玛丽亚·斯捷潘诺娃的新类型复合小说:既有历史,也有哲学,更是文学。

    小说主要由两条线串起:一条是作者对于旧物,文献,以及试图“记忆”的人们——所作的文学和哲学的思辨:桑塔格,曼德尔施塔姆,茨维塔耶娃,塞巴尔德,夏洛特·萨洛蒙等 等等等皆进 入了她的视野。在现在与过去中思考中得到新的诠释。

    另一条则是作者通过寻找家族遗迹,回溯俄罗斯近代史中的自我家族史,拼凑出一个犹太家族几代人生命故事的历程:他们有的融入宏大叙事,刚满20岁便牺牲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有的与历史擦肩而过:参与了20世纪初期的俄国革命,成为俄国第一批“留法学医女学生”,回国后却就此沉寂;有的参与了热火朝天的苏联大建设,然而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时毅然决然移民德国,有的——诸如在书中隐形却又无处不在的作者本人,则同一个告别过去又满是记忆的国家一起迈入了新世纪,思考俄罗斯的当下,以及或近或远的未来……

    这两条线相依相交,勾勒出巨大20世纪的诡谲风云与微小浪花。精巧复杂,娓娓道来,又包含了俄罗斯式的辽阔和沉思。在追溯与思辨中, “后记忆时代的俄罗斯”得到思考,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整个欧美文艺界的先贤们被重审,过去与现在、逝者

    作者简介:

    玛丽亚·斯捷潘诺娃(Мария Степанова)

    俄罗斯诗人、作家、知名出版人和媒体人。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获德国传媒大奖“斑比奖” “帕斯捷尔纳克文学奖” “安德烈·别雷奖”等。著有十部诗集和三部散文集。代表作《记忆记忆》2018年一出版便夺得当年 俄罗斯文学界三项大奖:“大书奖”“鼻子奖”及以托尔斯泰庄园命名的“ 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奖之“读者选择奖”,并迅速被译为德、英、法、意、瑞典、芬兰等多国语言,在欧洲获得巨大成功。创办并主编俄罗斯独立文艺资讯网站colta.ru,其月访问量近百万。

    斯捷潘诺娃非常活跃,除创办和主编网站外,还曾受邀前往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基辅大学等欧美高校访学并作演讲和诗歌朗诵。于2019年受邀参加北岛主办的“香港国际诗歌之夜。

    李春雨

    1987年生人,祖籍河北易县,现居厦门。北京外国语大学俄罗斯文学博士,厦门大学助理教授,俄语译者。出版专著《老舍作品在俄罗斯》,译有《法国侯爵——克雷洛夫剧作集》《记忆记忆》等,与他人合译《我的中尉》《拉斯普京访谈录》。

    与生者之间的关系和逻辑被再度梳理——“关于他们我所能讲述的越少,他们于我便越亲近。”

    精彩短评:

    #  一本很有意思的反记忆之书。“记忆如今已然成为新的偶像崇拜,大众顶礼膜拜的对象。年纪越大,我就越觉得,对于记忆的全球性迷恋仅仅是另一崇拜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这就是过往崇拜。”

    #  记忆话题和俄罗斯背景并置在一起会让人想到纳博科夫的《说吧,记忆》,而文中对纳博科夫的指涉也俯拾即是。很有趣的是,作者以含自居来评判自己暴露家族史的裸露行为,然而这种裸露却有一种难以深入共情的厚重感,反而我在阅读过程的感动都来自于其中穿插着的旁观者视角对记忆这一宏大主题的分离叙述。

    #  家族小说经常处理“我”与家族和更大的历史的关联,以获取交互存在的个人、家族历史和民族/国家历史的承认,并构成其认知策略和情感状态的基础。本书把“记忆”本身也作为了探究对象,自由的随笔风格具有出色文学价值。作者研究记忆的载体,对绘画、摄影术等多有看法,以破碎的瓷娃娃象征历史的无法言说,这类脱逸情节的思绪,赋予作品深度思考的哲理意味。作者选择以书籍作为记忆之场,家族前人的书面遗物(照片、日记、信件)也是阅读的对象,小说缭绕着普鲁斯特式非自主记忆的气息,穿行于塞巴尔德式的迷宫回路,一个找寻的、隐忍的、以及诠释的“我”,如何记忆记忆?我们传承记忆的方式,通过记忆来定义个体和集体身份的方式,在记忆中安排我们思想和情感的方式,都是“我”自身的呈现。我们记忆什么,我们就是什么。

    #  记忆是传说,而历史是描述;记忆在乎公正,而历史要求准确;记忆劝谕训诫,而历史清算纠正;记忆是主观性的,而历史追求客观性;记忆并非基于知识,而是基于体验,比如感同身受,比如同情怜悯。从另一方面来讲,记忆的领域充斥着投射、幻想、扭曲,是将我们今天的幻影投向过去。

    引自 第六章 后记忆

    #  关于我们家族的历史,我想得越多,就越觉得它像是一部未偿夙愿的清单:别佳·利别尔曼和她那从未开始的医生梦;他的儿子廖尼亚做过那么多职业,却似乎终究未能找到最重要的、唯一的使命;旧俄律师米哈伊尔·弗里德曼四十出头便英年早逝,他那倔强的遗孀萨拉终究未能将家庭的小船拖到港湾;我的妈妈,娜塔莎·古列维奇一直在偷偷创作自己的“抽屉诗歌”,铅笔尖轻悬在稿纸上,留下淡而又淡的痕迹,专等时间将它慢慢褪色。我们斯捷潘诺夫家的人在这方面同样不甘落后:喜欢唱歌的加利娅姑妈,手抄了数不清的浪漫曲,专挑不会有人听见的时候低吟浅唱;科利亚爷爷痴迷绘画,在别热茨克的整个童年时代都是拿着画笔度过的,尝试过各种类型,画了无数草稿,一直没有放弃,“比你爸爸画的都好。”加利娅姑妈对我说——在她看来,我爸爸便是最具权威的画家。这些画作日积月累,直到1938年。加利娅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家里人为预防被捕烧毁了各种文件,所有的家庭通信和照片都被扔进了火炉,末了,科利亚爷爷将厚厚一摞画稿,他毕生的心血,投入了火中。后来他虽然没被搜捕,但画笔从此再没摸过了。 就这样,他们所有人都没能成为自己。不过,我们家倒是有个远得不能再远的远房亲戚,每当她的歌声从广播里飞出,在公共厨房和走廊里回荡时,就好像在为整个甘于寂寞的家族鸣不平,为整个沉默的家族发声。但她本人自然从未这样想过,她只是度过了自己的一生而已。

    引自 第三章 男孩们和女孩们


    关注朋朋不迷路,发送简信交流更便捷;

    更多书单 信息,点击简书个人主页查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记忆记忆》作者: [俄] 玛丽亚·斯捷潘诺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ayn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