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读秋叶大叔的《写作起7堂课》,也是阅读完《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后,第一次践行有效阅读书籍。
《写作7堂课》地阅读,我刚进行在第一步:泛读了三分之一。没有做记号,也没有刻意去记住内容,更没有到做笔记的那一步。可对书中所讲的“框架式”写作,以及大叔一直强调地“框架式”已经非常深刻,也特别有感触。
为什么同样的写作者,有的人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写出一篇优质文章,而有的人即便多用几倍的时间写出来的文章,依然不知所云?
为什么同样的工作同事,有的人能轻松高效地完成工作,而有的人费力不少才完成的工作却一样得不到上司地肯定?
为什么同样都是拥有一天24小时的人,有的人一天能完成好多件有意义的事,而有的人在一件事上就拖拖拉拉,还完成得不好?
还有很多很多同样事情的经历者,结果截然不同的例子。我想,之所以会出现两级人物,除了跟个人的努力、态度等有关之外,最大的区别应该是高效那个人,一定是一个具有“框架式思维”的人。
“先搭好框架,才能又快又好”。这句话,不仅是对于学写作的人有重大的意义,对于生活中任何的事都很受用。
就拿最简单的做菜来说,有无“框架思维”绝对是不一样的效果。要做出一桌丰盛的菜肴,如果动手前心里一片空白,胡乱开始,那做出一桌菜一定费时不少,还不尽完美。
如果动手前心里有一个明确的架构,即:一桌丰盛的菜包括:凉菜、热菜、蔬菜、汤、小吃。其中:凉菜几个,有哪些?同样的热菜和蔬菜有几个,分别有哪些?汤菜是什么?小吃又是什么?然后确定先后顺序。这样一来,不管是准备阶段还是实际操作中,都有序进行,又快又做得好。
在生活中,我想我是一个具有“框架思维”的人,很多复杂而困难的事,都能在行动前有一个清晰的架构,从而轻松完成。只是没有阅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自己拥有的这种能力叫做“框架式思维”。
可惜,我却没有把这种非常重要的“框架式思维”用在前半生的人生中,所以糊里糊涂中过去的半生一事无成。
还好明白过来,也相信有些事还来得及。不管怎样,先给自己的往后余生在纸上搭一个架构,再且行且添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