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走在人生边上》: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走在人生边上》: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作者: 倾若尘 | 来源:发表于2024-03-24 17:17 被阅读0次

    朝阳起,夜幕垂。在日复一日的光阴中,在春花秋月的转换下,青丝变成了白发,皮肤挂满了皱纹。人从出生到消亡,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谁都挣不脱、逃不掉的自然规律。那么,当生命走到末路之时,谁能问心无愧地说:“人世走一遭,我了无遗憾。”

    杨绛先生是我最喜欢的一位作家、学者。当我知道她在不惑之年,为了翻译,自学西班牙语,翻译《堂吉诃德》,受西班牙国王颁发勋章,对她的敬佩之情更甚。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文稿几经辗转,最后不得不推倒重来。是热爱支撑了她,是责任鞭策了她,最终交出了完美的答卷。

    2005年,她从医院出院,回三里河寓所。一回到家,就开始动笔写《走在人生边上》。这一年的她,已经94岁了。创作的过程,并不顺利。想不通,又甩不开,但她只能靠一个人摸索,没有人能帮助她。挚爱的丈夫和女儿,早已离他而去。孤独的尘世间,只剩下了一个她。正如她所说:“我的《自问自答》是我和自己的老、病、忙斗争中次而成的。”

    《走在人生边上》,算上前言和结束语,一共是13部分,包括神与鬼,灵与肉,人与命等。人生实苦,可苦难挣扎的过程才是一个人真实存在的见证:“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if !supportLists]一、[endif]神与鬼,不过是活着人的念想

    在我小的时候,奶奶经常会给我讲一些奇奇怪怪的故事。有些是她的道听途说,有的是她的迷离梦境,更有一些是她的岁月沉淀。那些故事,经过她的口述,变得鲜活生动。但是,当我问她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神之时,她便会意味深长地说:“神也好,鬼也罢。信则有,不信则无。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

    我知道,她老人家是信的。所以,她才会逢初一十五,就会上香祷告。每天早上都会拿一串念珠,念够108遍“南无阿弥陀佛”。尽管她的一生,命运多舛,受尽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

    虽然,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但是,真的到了暮年之时,难免会被神鬼之说束缚,想要寻找一个答案。所以,走在人生边上的杨绛先生,也忍不住去追问这样一个问题:“活着的人都祝愿死者‘走好’。人都死了,谁还走呢?遗体以外还有谁呢?我死了是我摆脱了遗体?还能走,怎么走好?走哪里去?”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可,草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人能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人死了,就是死了,不可能死而复生,也不可能死灰复燃。那么,千奇百怪的神怪故事又是从哪来的呢?没有人知道,因为很多时候,科学解释不清楚那些现象。

    杨绛先生问不出答案,也想不到答案,因为这些问题本就没有答案。我想说的是,人死后,或变成星星,或变成天使,又或者羽化成仙、堕落成鬼,不过都是活着人的牵强附会。如果你是一个好人,大家都祈祷你能位列仙班;如果你是一个恶人,大家都诅咒你要堕入地狱。所以,归根到底,不过是活着人的一个念想罢了。

    [if !supportLists]二、[endif]忧患与苦痛,是修身的必经之路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的。古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修身,就是为了锻炼自身,与人世沉浮做斗争。经过社会这个大熔炉的锻造,最终“千锤成利器,百炼变纯钢”。

    对于杨绛先生那一辈人来说,是最有资格说“吃苦”的。他们经历了改朝换代,经历了战火连天。他们曾经食不果腹,朝不保夕。他们也曾遭受过不公平,屈辱折磨。可是,他们没有倒下,他们没有抱怨,依然傲立在世间,不妥协,不求全。

    杨绛先生曾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生离死别,没有把她打倒;颠沛流离没有让她屈服。哪怕身处泥沼,哪怕被误解苛责,她都不争不抢,就如一朵安静盛放的菊花,淡然处之,安之若素。所以,走在人生的边缘,她才会说:“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练出美德。”

    天生的人,不论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归根结底是善恶杂糅,就需要锻炼出纯正的品色来。而人世苦恼,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所以,人生实苦确是有缘故的。

    如果此刻的你,正处于人生低谷,被俗世所累,不妨换个角度重新思索。所有的苦痛挣扎,都是登上山顶的必经之路。经历过风雨的洗礼,才能遇见夺目的彩虹,才能开出绚烂的花朵。

    [if !supportLists]三、[endif]有信仰的人,才能有正确的价值观

    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说:“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周恩来也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们的成功就是因为在心中种下了一颗信仰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如果是生活是一场旅行,那么信仰就是前行的路线。那么到底什么才算是信仰呢?杨绛先生说:“为什么耶稣基督是救世主呢?并不因为他能变戏法似的把水变成酒,把一块面包变成无数面包,也不是因为他能治病救人,而是因为他证实了人是多么了不起,多么伟大,虽然是血肉之躯,能为了信仰而承受那么大的痛苦。他证实了人生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杨绛先生曾经说过:“我信仰文化,我相信爱。”对文化的信仰,贯穿了她的一生。从小时候对书的痴迷,到后来对中国文字的热爱,都离不开她的信仰。所以,在那个动荡的岁月里,她和钱钟书先生毅然决然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在别人为了生存东奔西跑时,他们坚守在大陆。是她对文化的信仰,让她在四十多岁的时候,自学西班牙文,翻译《唐吉诃德》;也是她对文化的信仰,让她在九十多岁,仍然选择与文字相伴,写下了《走在人生边上》这本自问自答式的著作;还是她对文化的信仰,让她不遗余力地汲取知识,并把所有的稿酬捐献给清华大学设立奖学金,目的是资助贫困而又勤奋学习的学生完成学业,将来学成以后报效祖国、报效社会。

    信仰是一个人为之奋斗的目标,是一个人抵抗所有困难的勇气,更是一个人行走在世间的方向。杨绛先生用一生的时间,践行自己的信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哪怕她已经“回家”了,但我相信,她的一言一行,一字一句,都会化为点点星光,为迷茫的人指引方向。

    李商隐有一首《北青萝》的诗,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意思是说:大千世界俱是微尘,还用谈什么爱和恨呢?表达的额就是用淡泊之怀面对现实、从容之心面对荣辱。杨绛先生不就是这样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走在人生边上》: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bfr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