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央视国际部几乎每年都组织一次易地采访活动。所谓易地采访,就是电视同行之间交换主场,今年去你家,明年到我家,以起到开放交流,相互学习,扩大宣传效果的目的,同时,也为当年央视的国际频道开拓节目资源。
每一次的易地采访活动,均由央视国际部牵头,被选中的采访省地宣传部,做一系列的筹备、选题、接待等具体工作,然后双方共同向全国城市电视台发出邀请,在确定的时间地点进行实施。
关于邀请这个环节,还是有一些条件和规格的。一般被邀请的对象,多是省台和省会电视台,像我们这样的地市电视台,一般不在邀请之列。除非在参加成员台数量不足的情况下,被作为替补队员吸纳进去,成为此次易地采访活动的成员。
我们台先后获得了两次参加易地采访的机会,第一次就是本文要记述的《2000年看贵州》,另一次,是2001年在武汉举行的《新世纪新湖北》。
电视的易地采访,说到底是件辛苦活儿,几百里或数千里的距离,绝非轻装上阵,而是抗着沉重的机器设备,一路劳顿不说,更富有挑战意味的是,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15分钟的纪录片,在拍摄采访过程中,有多少未知,是完全没有底的。
15分钟的电视纪录片是个什么概念?品质好坏优劣暂且不说,单是所需要的镜头,就得一个一个的拍下来,才有后期顺利完美制作的可能。我们常常把前期的采访拍摄称之为素材的采集,就像去田野里挖野菜,得先把素材挖够一定的数量,把篮子装满了,装足了,回到家里进行一番挑拣后,才有可能做出丰盛多样的美味来。
电视媒体不同纸媒,它的特点就是用镜头叙述,讲究镜头语言,真正是有图有真相,再好的故事,再生动的情节,没有贴切的画面表现也是瞎掰。
通常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请专家学者或当事人出镜,有时是节目的现场感需要,有时却是是电视人的无奈之举。比如在没有丰富画面表现的情况下,最直接的解决手法,就是运用同期声进行现场采访,会省去许多解说词无法说明的问题。
当然,在易地采访中,能碰到一个好的题材,容易用画面表现的题材,又同时能请到一两位有表达能力和感染力的被采访对象,那将在节目的后期制作中省事许多。
所以每次的易地采访活动,最令电视记者们期待又紧张万分的环节,就是抽签。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每个摄制组创作的题材和方向。记得《2000看贵州》的电视采访题材抽签仪式,还是相当紧张而隆重的,这里卖个关子,留待明天细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