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张爱玲的名字,记得那时我上八年级;第一次买张爱玲的小说是《白玫瑰与红玫瑰》,记得那时生涩难懂:为什么红玫瑰像干在墙上的一抹蚊子血,而白玫瑰怎么就像黏在衣襟上的白米饭;第一次与朋友讨论张爱玲的小说,记得那时说:张爱玲的小说中没有生僻的文字,没有拗口的词句,也没有特别曲折离奇的情节,为什么读完却不所云。后来,大四时只身从北方跑到广州实习,21个小时的车程,在途中读了张爱玲的传记,知道了她凄惨的童年,她满腹的才情,她孤注一掷的倾城之恋,以及她悲凉的离世。于是再次翻出早年看过的小说,似乎明白了许多。想懂张爱玲写的书,须先懂得她本人吧,更甚,她的很多文章只有结了婚才会懂吧?转眼间,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结婚”俩字对我来说依然十分遥远,我想我比以前多少更懂了些。
自古才女多磨难,一代情事痴后人张爱玲虽是清朝一代重臣李鸿章之后,早年父母离异,却偏偏桀骜不驯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自恋与怪癖,天赋与早慧,同时透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忧郁。她悲天悯人,文章无不流露出平民“可笑”背后的“可怜”,生活中的她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像极了蝉的张爱玲,蝉翼虽薄虽弱,身体的纤维质素却很坚实,潜伏着无穷倔强的力量。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对于人生,谁都是一知半解的外行罢?”记得鲁豫一期节目主题为“田园生活”,其中采访了一位来自广东佛山身家过百万即将洗手出家的修行者。他说,他的人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探索生命的意义: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第二个阶段是像我们很多人一样娶妻、生子、立业;第三个阶段是在中南山修行后悟出,他说其实世间的许多事是没有所谓的意义。当然说这些不是在鼓励大家通过修行寻找人生的意义,也并非在说当“俗人”一定比当僧人好。我们每个人生活在尘世中,都有每个人独有的生活方式,没有去经历,也许永远不会经历,我们不乱评价是非,只选择尊重。也许有的人已经理解了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有的人活了一辈子还不明白为什么活着,也许还有在两者之间不时叩问自己活着为什么,而不敢活出真正自己的人。什么为是与非呢?前几天张艺谋筹备了三年的水墨《影》上映,一个人满怀期待地跑去影院看,也许是抱了太高的期望,没有潸然泪下,没有灵魂炸裂。后来我在短短的影评中写道:说不出的好坏,哪有许多的非黑即白,为什么我看个电影还在非得找个意义所在。张爱玲说,惟其平淡,才能够自然吧?我们能够说服自己且活的不那么纠结,追求一种自我满足感和幸福感,才能够自然,这也许就是自我定义的生命的意义所在。
有句话说, 从一个人的另一半大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味来,胡兰成是汪伪政府的要员,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怀疑张爱玲的品味?爱情是一剂无解的毒药,会让人迷失,让人眩晕,让人不知所措。世界那么大,一生中遇到一个让自己心动的人,何其容易,又怎么舍得错过。正如张爱玲在书中所写: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而胡兰成刚刚好就是张爱玲饮下的那无解的毒药,所以后来爱玲又感慨说:遇见你我变的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即使胡兰成离开她后,张爱玲也会用自己的稿费接济胡兰成,只因怕他在流亡中受苦。或许爱情中的我们都没有对错,没有必要追个究竟,正如爱情中没有错的张爱玲,敢爱敢恨,爱的让人心疼。“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又无情的令人咋舌,“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直至最后分手之后的孑然一身与终老孤独,被邻居发现在洛杉矶已去世几天的爱玲也许就是她最凄美的结局吧。
后来后人评论张爱玲说,她不仅可以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也能承受得住极度的孤寂。这句话不仅让我想起来张爱玲与三毛的一生。爱玲死于1995年,三毛死于1991年;一个是死后六七天才被邻居感觉异常而发现,一个是用肉色丝袜自缢在医院;一个是身边不远处有展开的稿纸和一支未合上的笔,一个是桌子上未合上的书;爱玲的一生中有过两个影响至深的男人:惊艳了时光的胡兰成和温柔了岁月的赖雅,三毛48年的生命也走过三个影响至深的男人:学长舒凡,婚前猝死其怀中的德裔教师,以及等了三毛六年的荷西;爱玲曾回信胡兰成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三毛对着荷西说"但愿人长久,但愿人长久";爱玲离世的那天是中秋节,荷西未从大海中潜上来的那天也恰逢中秋。我想那天的月亮一定很圆,照着世间的热闹和寂寞,浮华和苍凉,只是可叹两个可怜的人儿啊,写尽了人世间的离合悲欢,终究写不出一段属于自己的圆满爱情。
自古才女多磨难,一代情事痴后人“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只是,自古才女多磨难,一代情事痴后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