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发朋友圈日签,想要编辑一段关于“正面管教”的简单释义,又不想打字,于是微信搜索“正面管教”四个字。因为太多的国人对“管教”这个词嗤之以鼻又赖以为“生”。其实只要看过书或者了解过的人都知道, 正面管教只是Positive Discipline的中文翻译,也可直译为“积极的引导”,在台湾地区是翻译为“正向教养力”。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的第一章就有对“管教”的定义。
“管教” discipline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真理和原则的追随者”,或“受尊敬的领导人”。孩子和学生们要成为真理和原则的追随者,他们的动力必须来自于内在的自我控制。无论惩罚还是奖赏,都是来自于外在的控制。
没想到一搜索,按默认排序排在第一位的文章,看题目就让我怒了!
https://mp.weixin.qq.com/s/g0uiC3LlCnj_F-S0quqc4g(文章链接)
这篇写于两年前的文章,点击量已经达到1.2万,排在第一位,不知道是不是买了广告。这个公号的更新频率很高,冠以“家庭教育”实则是文化辅导,无非是打了传统文化和家庭教育的擦边球。这篇文章大概就属于课程介绍里面的思维主干课吧!
我给作者“和善而坚定”的留言(附上我的评论)
作者两年前的文章,现在才看到!不知道作者现在是否仍然从事家庭教育的研究,我在公办学校从教8年,现在投身正面管教课程体系的传播工作。我一贯奉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念,事实上我们国家的教育历来是头重脚轻的,学校教育是头,家庭教育是脚。
普通的家长没有专门的途径,像发达国家一样从社区学校用相对不高的价格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我们国家的社区成人教育几乎是空白的,即便作为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社区学校也需要借助社会的力量和资源。《朱子家训》《弟子规》《颜氏家训》等等这一类可以看做中国版的《正面管教》,然而立足点也仅仅在于规范孩子的行为,本质上还是一种控制。
面对孩子的一些实际问题,拖拉磨蹭、发脾气、依赖电子产品,家长首先想到的纠正行为,这本质上就是我们根子里千百年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正面管教依托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核心理念是和善而坚定,兼顾了中西方的教育思想。和善是尊重,涵盖了孩子、家长、情境;坚定是规则与界限。落脚在“术”的层面,没有错啊,甚至我觉得在“道法术器”之外还应该在加上一个“习”或者“用”。
千百年来我们听的道理、方法还少吗?关于内化这件事的确更加依赖个人,根据学习金字塔的理论,教是最好的学,所以正面管教的课程开展形式采用体验式的角色扮演,通过一个个的小活动,来促使家长自己觉察,课堂安排大量的分享、讨论,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员的内化。真正的理解并非仅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而在于使用后的经验分享。内化的理解依然是输入的部分,传播出来才是真正的内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内化也仅仅是从知道到做到的其中一个环节。
老外的思想固然依赖于她所存在的环境,正面管教如今能够传播这么多国家和地区,不仅是因为它的工具价值,更是由于它背后的底层心理逻辑,那就是人人都需要的归属感和价值感,而实现的方式也很简单,那就是接纳与鼓励。如同音乐、舞蹈、绘画、体育这些无国界的艺术,背后是人人都能理解的音符、节奏、色阶和律动,这些都是身体感受,很容易实现同频。
那么,心理感受呢?即便不容易同频,可是那个频道并非不存在,家长能不能意识到,决定了孩子的双脚能不能站得稳,走得直!
作者不可谓不勤奋,北大中文系的专业背景,就大大方方地搞文化培训呗!情怀谁没有啊,能赚到钱支撑情怀才是根本。没有深入地了解正面管教课程体系,单凭经验和看了几页书就大谈问题,是不是有点吹毛求疵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