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盖州古城墙
文/于学忠
倾听盖州古城深沉的历史呼吸,探寻盖州古城曾经的风烟往事,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走近那些留存至今的众多历史陈迹。
广告payonner收款_为跨境卖家出账更快而量身定制的资金管理平台.^^连连跨境收款,支持20+电商平台,10大收款币种,...
一座城池的故事,自然要从城墙讲起。盖州古城城墙距今已有600多年,来盖州,古城墙不可不看,因为它是建国以来发现现存较早、最有特色的古代军事城堡设施之一,也是国内罕见保存完整的明代城垣。古城墙,隐藏了盖州千年来鲜为人知的故事。
——题记
从鼓楼街道办事处南关普济寺正门南胡同步行约70米处,就能看到一段已经被修缮的古城墙遗迹。
黝黑的砌石,蜿蜒的墙垣,斑驳的印记……似乎都在无声诉说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如果不仔细看,掩藏在高楼与树荫之下的这段城墙很难被人发现。
这段古城墙遗址呈东西走向,高约1.9米,长约50米,部分被居民房屋包裹,砌在了屋子内。整体由青砖砌筑,并用白灰勾缝,看起来坚固无比,部分保存完好的青砖上有模糊印章痕迹。城墙内侧,尽是老屋老舍,旧式商铺间杂其中,然亦是满目沧桑,狭窄屋巷,阡陌纵横。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盖州古城留下的虽是断壁残垣,但仍可见当年这里“规模之宏大,殿宇之华丽”。战火硝烟,风雨剥蚀,非但无损其风采,反而更加泛出历史的厚重和苍劲,犹如一本古老的画卷,引人着迷,让人沉思。
古墙无声,岁月有痕。拨开历史的迷雾,当地老辈人为我讲述了盖州古城那段湮没在岁月尘埃中的筑城史。
明王朝建立前,朱元璋攻克徽州,谋士朱升建议,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全国统一后,便命令各府县普遍筑城。明王朝统治下,各地州府县经筑城者数以千计,平武龙安古城即是其中之一。
据《盛京通志》载:“盖平县城即明盖州卫城”。盖州市古称辰州,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就是商贾云集的辽东重镇。清代中叶,成为东北的“财货通衢”,“名闻八闽,声达三江”。清康熙三年(1664年)改明代盖州卫而设。据史料记载,盖县境内,汉时设平郭县。金、元、明代设盖州。“盖平”之名,是取“盖州”、“平郭”两个历文地名的首字而得。1965年经国务院决定,改名为盖县。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盖州市。无论古城盖州繁华市井规模的成形,还是“盖州”名号的由来,都与古城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在《奉天通志卷八十七·建置一·城堡》记载:“盖平县县城,《全辽志》:盖州卫城,辽辰州旧址。洪武五年,指挥吴玉创建。九年靖边侯开广南面,砌砖。方五里八十八步,高一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阔一丈八尺,周围五里一百二十七步。”此城现在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城的布局,城址轮廓尚可辨,三段城墙遗迹仍存。全城略呈方形,经实测,城南北长880米,东西宽750米,周长为3260米,分布面积约为66万平方米。
盖州古城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辽、金、元朝,承于明代,历经风雨。据史料记载,汉筑土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靖边侯展筑南面,砖石包砌,砖城由此始。故盖州城池史,,如果从汉代建辰州起应有1000余年,从元代(公元1279年)土城迄今应为742年,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迄今应为645年。
盖州古城几经修缮得以延续。在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九月,后金政权占领辽南后就开始重修盖州城,并向城内移民,派副将石柱国、游击雅什塔率兵600人驻防。据《盛京通志》记载:“盖平县城即明盖州卫城。乾隆四十三年重修”,清政府做了一次较大的修缮。据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重修城垣记》碑刻,记载了以后的几次修:“盖州城垣自乾隆四十五年请帑重修后,风雨推残,日形颓倒。咸丰经城守尉宗室载耀派委镶黄旗防御乌会,同铺商谭人敏等将颓隋外墙皮补修数段。同治四年秋焉,贼滋扰而城垣颓倒,可通行人来一处矣,守御无凭,人心惶恐。不得已于十月二十日仓卒动工,五年攻作。凡兹紧要之处,并力兴修,颓累鼓裂者:次之砖石脱落,风雨催之,挑河筑堤,以固城根,添石加灰,以期永久者;又次之,新城楼复垛扇,筑沟堤八年之久,经营始毕。……共用东钱十三万二千六百十二吊零九十。”由此可见,,方城重镇,雄风扬威震辽东。目前,从土城到砖城,体现的是建筑技艺不断提升的历史,当然更是人类文明不断演进的历史。
城门是一座城市的尊严。据《全辽志》记载:“盖州卫城,门有三,东顺清、南广恩、西宁海、俱有楼。嘉靖甲子,管屯指挥卢沛,筑敌台于城垣之四角。”此城基本为正南正北走向,原城开三门,东城门名“顺清”,西城门名“宁海”,南城门名“广恩”,阙北门。城上原有雉堞,奎星楼、门楼、马道、瓮城皆已不存。城墙为大条石基础,上砌筑青砖,为内外青砖中间黄土、碎砖、白灰等三合土充填的标准明代砌法。城墙宽约8.5米,残存最高处约10.5米。白灰口抹缝,灰口厚约2厘米。青砖的规格约为长40厘米、宽19厘米、厚10厘米。古往今来,人们总是经由带着一方水土气质的大门出入城里城外。
据《盖平县志》记载:“治城分东街、南街、东关、西关。”城墙及城门等逐渐遭到破坏被毁,仅存东城墙南北二段残墙约350米,其中,北段残存城墙长约200米,残高约10.5米,被当地居民砌于房墙内;南段城墙残存约有150米,可见青砖构筑的墙体,最高残存约8.5米,部分墙体被当地居民利用成为房屋的山墙;其余城墙均已不存。在时间长河里闪现而过的城市记忆里,我们可以看见这座城市自明代以来各朝各代的历史文化信息,唐代的寺庙、明代的城廓、清代的民宅、民国的商铺,这些文化元素,犹如一粒粒珍珠点缀在古城墙周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顺着城墙青苔蔓延的线索,依然可以触碰倥偬流年留下的印痕。在古城墙的墙砖之上,还能看到众多的铭刻文字,这些名字是明朝工匠在烧砖时刻上去的。当年为保证城砖的质量,对制砖、筑城的工艺作了严格的规定。同时,朝廷要求各地在生产的城墙砖上注明府、州、县、总甲、甲首、小甲、制砖人、窑匠等5到6级责任人的名字,以便验收时对不合格的城砖追究相关人责任,忠实地记录着各个年代的修城记录。
正如盖州民谣所描绘的那样:“唐修塔,明修圈,清朝修的好寺院。先有上帝庙,后有盖州城。三山不显,五桥不现,一步两井,护城河绕盖州转。”盖州古城由此形成了滨水聚居的城市格局。
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盖州卫,控扼海岛,翼带镇城,井邑骈列,称为殷阜。”至此,一座既具备较为完整防御体系、又初具繁华市井规模的城池得以成形。明朝统治者为盖州卫城加固、展筑南面墙,于是将南墙向南面迁移,用了原墙的夯土,在其南面新修了新墙,留下了原来作为城郭的南门,孤伶伶遗在了城中,后改作城内的“钟鼓楼”。明初的城墙,墙顶内外延筑矮墙,称之为女儿墙。城墙外设立了城壕护城河,整体布局是加强防守。这次展筑使城内的面积扩大了一些,城内的分区更为明显,满足了市民的增多和使用功能。逐水而居,这种交通与经济的优势,也加强了盖州古城与水的联系。显然傍水而居,成了古城先民最聪明的选择。
据清末民国初绘制的《盖平县城略图》中记载,那时的盖州卫城东南二门之外建有瓮城,城内建有马道,城外筑有护城河。城内有由东至西的大街一条,平行小街几条;由南至北大街一条。因古城没有北门,没能贯穿南北,但这条街无疑是这城的中轴线,使得这城越发规矩。钟鼓楼在这条中轴线正中偏南一点,还算巍峨地耸立在那里。盖州古城的故事,原来就沉淀在城池之内,城墙之上,护城河之边。
山有水则秀,城有水则兴。盖州古城作为一座孕育在清河边的城市,在繁衍发展史上傍水而居,逐水而旺,逐步沉淀下美丽的景观和厚重的人文。
文物遗址,是物化形态的历史沉积,是前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现代人保护修复文物遗址,表达的是对历史的尊重,体现的是对传承的担当。盖州古城墙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有600多年历史。1984年,盖州古城墙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9月盖州古城墙保护修缮工程正式启动,整体工程预计于10月初全部完工,修旧如旧,城砖添补,城垛复原,护城河重掘,保持明代风格,厚重古朴,也让这段盖州古城墙再次面世成为老城一景。保护修复文物遗址,体现了一颗敬畏之心,让文物遗址传之久远,让人们在参观时发“思古”之情。
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盖州古城,在经历岁月变迁后,古城墙终于展示出魅力。因为古城墙的存在,时间似乎停滞了,它们是在诉说盖州古城无尽的沧桑和昔日的辉煌。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如今,古城墙将被打造成为一条200米长的带状景观带,成为盖州古城一道新的靓丽风景线,同时也融入了盖州文化;市民可以闲庭信步,去了解盖州古城墙的结构,感受古人的智慧,缅怀历史的长度。
盖州古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筑城人。今天,站在城墙上,不免会联想到当年刀光剑影、鼓角争鸣、冲突厮杀的场面。正如一首歌所写:历史的天空,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城墙只能与我们渐行渐远,但它见证、回味着盖州的旧时光,也牵系着我们永远割舍不断的爱恋和乡愁。
广告海报、Logo、微信公众号头图、Banner、社交媒体配图等模板&版权商用。^^1000款中英文字体,千万版权素材,设计...
古城墙恰如一位无声的守护者,以前守住城内的安定,今天守住古城的精神,让人们回到这最初的地方,能有一份心灵的慰藉。
作为盖州的子民,我为家乡土地有如此厚重的历史积淀感到骄傲和自豪。盖州古城历史悠久,古城墙在动荡年代也遭到拆除的厄运。盖州古城的每一段古城墙就是一段历史,古城墙每一块城砖就是一部典藏。透过古城墙激活的记忆,期待这座城市有着更好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