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足石刻、川美和三峡博物馆之行

大足石刻、川美和三峡博物馆之行

作者: 观自在行 | 来源:发表于2020-09-20 19:59 被阅读0次

        大足石刻。向重庆的朋友们提到想去那里看看,好朋友直言相劝:没什么好看的,不用去了。理解朋友的意思,对有文化、有历史的景点,经常因为自己背景信息的缺乏,只能沦落到看热闹的地步。只是当时,我已经开始学画画儿了,对石窟壁画之类的有很大好奇,没去过敦煌,身在重庆,大足石刻那必定还是得去看一下,但是也打定主意要找导游讲解。

          到了大足县,看到路灯都是莲花的造型,感觉挺有趣。大足石刻建于唐末、宋初,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代表,分为北山石刻和宝顶山石刻。对普通游客来说,宝顶山造像更多,所以游客也更多。受时间限制,这次也是只去了宝顶山。早上十点,站在空旷的景区前廊,心里挺激动的,感觉自己对佛教、对石窟艺术将建立起直观视觉认知。

        练习石膏像时画过琴女,在这里的一窟石壁上,有尊吹笛少女半身像,和琴女一样娴静,但有更多的温柔和质朴。娴静,缘于舒展的五官,温柔质朴缘于山间石壁下的粗粝和简朴。对雕塑不太了解,想着无论是雕塑还是绘画,经年累月在作者眼里、心里的生活投射,是没有办法在作品中抹去痕迹的。这尊吹笛少女,在7月川美的展览中有一件仿制品,做旧到底不是真旧,技艺也许没差,但缺了时代和岁月。

        最闻名的释迦牟尼涅槃像也叫“卧佛”正在修缮,没办法一睹全容。卧佛边上的《九龙浴太子》对自然山石水源的巧妙利用、园觉洞里对采光和排水系统的巧妙设计,让我实在佩服他们的智慧,在记忆中,好像宋朝的确是水利工程很厉害的时代。

          一个直接感受,对石窟造像艺术,一般只有画过佛像、甚至雕刻过佛像,才能理解和欣赏。

        川美。小展厅半壁墙上,挂着两幅画儿。一副前院长罗中立油画作品《蒲公英》,大约90mm*70mm尺寸,另一幅现院长庞茂琨的一副肖像油画,大约60mm*40mm。当技法达到一定水平之上后,画的像不像不是一副好作品的衡量标准,真实的美可能比较重要?这个真实包括作者创作时心态的真实,包括画中人和物的真实,以及这两者对美的体现,以及这一切的相融。这么说不一定对,只是此刻自己的认知。我一会儿走远一会儿走近地在庞茂琨作品前徘徊了很久,真的不错,但要成为极具代表性的创作可能还差些什么,是创新吗?不知道。

          川美群雕大作《收租院》也在这次展览中。作品以新中国成立前地主收租为题材,塑造了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账、逼租、怒火7组群像、114个真人大小的人物和108件道具。作品本来是泥塑,展览是玻璃钢、青铜的复制品。其中一组雕塑里,八九岁的小女孩衣衫褴褛,牵着爷爷——一位六七十岁老人。面对孤苦无依主题,会不由自主去联想他们的心理和生活状态。爷爷想尽全力照顾好孩子,但还是会因为力不足、不能让孩子过上好生活而难过,不能言、心里苦;小孩子在本来应该很天真无忧的年龄面对苦难,承担艰辛,她笑的时候你会跟着开心,但稍一想就又难过。这个雕塑,看着看着就要掉眼泪了。

          在三峡博物馆,看到了非洲木雕,对非洲文化中的橙色基调印象很深;看到了徐悲鸿作品展;看到了唐寅临摹的《韩熙载夜宴图》。三峡博物馆很好,能看到名作和好的展览,厉害、厉害,喜欢、喜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足石刻、川美和三峡博物馆之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bpp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