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499588/b3efb3429e5f6bfb.jpg)
前些年,有一首流行歌:香水有毒。其循环播放的副歌部分之要义为: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是我鼻子犯的罪。所以认定:香水有毒。
这里鄙人臆造一个"文字有毒",副歌的要义则为:如果太痴迷于文字,终又无法"悟"于文字,对于执念者岂不是有害?至少在当下的诗歌界,已经开始了一定深度的反思。
很早就有一种焦虑。焦虑于前些年流行的一句准名言: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这句漂亮如花朵也很冷艳如诗行的话,却如果被诗和远方"黑洞"一般地吸附,甚而蛊惑,把之当成操作现实生活的第一准则,音高拔调,生成些幻念,就可能出现一些中毒症状。
堪忧的是,很有一些现实中的人对文学的执着,对文字游戏之痴迷,成为他的"诗和远方",以虚无之手法过现实之生活。
正思考着如何把这种可怕的观点示人时,恰好看到一篇文章:《文学,把一个时代留在纸上》。从中读得非主题意义的一段文字:我经常对一些前来找我学习写作的青年说,先要会好好生活,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不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一团糟的情况下盲目写作。
就眼前一亮,正是鄙人所欲说还休的语境呀!
既然有人点破了,索性全盘托出我的思考。不妨复原前阵子与文友交流时的原话一一
对于我们这些被特定为"文艺青年"一族,嘿嘿,年龄不限的"文艺青年"者,觉得生活该是第一位的,应排在痴迷文学之前;娱乐第二位,当然合乎于"礼"的娱乐。人必得学会快乐,有句电视剧台词说的好:祝妈妈生日快乐!不管几岁,快乐万岁。第三位才是文学。对大多数人来说文学只是"小三",尽可以宠爱有加,却不可把之当老婆。老婆才是你过日子的搭档。
私底下即兴的语言交流,粗糙又犀利。
如此杞人忧天,实在是曾经的"文学小路"被挤成今日的洪荒之力、洪流之势,可喜乎,堪忧乎。
曾有记者问王蒙作家:王老,您笔耕不止几十年如一日。作品该有好几百万字吧?
答曰:三千多万字。
天呐!怎么只知道一个《青春万岁》呢。是我太懒惰,还是他老人家太过勤奋?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99588/94025f0ad710f44e.jpeg)
信息时代,文学的碎片化、雷同化、快餐化,无门槛化,加之读者味觉的"退化",才不得不"馋嘴",不得不"挑食"啊!
每每想到老骥伏枥这个成语,想到夜深人静里伏案援笔的老者形象,一方面心疼,又一方恐慌。才面告诫自己,文学只是爱好,只是情怀,只是情人,就算"锦绣文章",也不疗饥寒,况且最可能"味同嚼蜡"。所谓小赌怡情,大赌伤身,适可而止,当休则休,当止则止,万不可自以为是到被别人同情,还惺惺相惜地玩自我感觉良好的游戏。
毕竟,除了少部分专业作家,除了一部分"天赋异禀",和已经"名家"者,文学爱好者才是文学的"大部队",才是文字的一对"苦鸳鸯"。
反倒更羡慕那些博学的阅读者、智者、实践者。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由文字而文学而文化,真是个怪现象,一方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而被信仰,又一方面残酷着它的底层信徒。
罂粟花乎?
实在是人的心理疆域太辽阔,远大于现实存在。与只承载合理和一部分歪理的现实相比,太多的念头滞留在了梦幻中,拥挤于非分之想中。才成就了文学之繁华,或者称之为泛滥?
可惜,太过宠爱和溺爱,一旦魔怔了,势必伤人、伤心,也伤感。
呵,一通信天游只为自省,说给自己听。感觉着这个上了年纪的老头子,是有点"中毒"的症状了。
这是要戒毒么?
同时,也希望是铎语,是同类提醒,而不是去得罪。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99588/3d89f860feae763c.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