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有这样一个普遍而具有特色的现象:学生时代父母从小就教育孩子们要好好学习,不要“早恋”,以后参加工作了就会取得好妻子/嫁得好丈夫。一旦孩子有“早恋”现象,家长通常简单粗暴以待之,不惜棒打鸳鸯,很少有家长会对孩子耐心的疏导。当子女年岁渐长,毕业之后迟迟没有对象,那么父母的催婚催恋便开始轮番轰炸了,轻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反复劝说,重则扣上不肖子孙的帽子甚至以死相逼让子女心烦意乱、惶惶不可终日。
我相信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对此深有体会。
中国式父母在孩子的婚恋教育上以打压“早恋”开始,然后以催逼婚恋告终。这样的行为间接使得现今社会上出现剩男剩女问题和高离婚率问题,对此,他们都负有不可推卸和逃避的责任。
首先来说说“早恋”,我分别查考了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上面是这样说的。
维基百科“早恋“解释 百度百科“早恋”解释从中可以看到,无论哪种解释,“早恋”本身是具有一个家长式感情色彩的词汇,满带着长辈们的偏见与否定。而且全世界只有中国大陆在广泛使用。我很反对这样称呼,它中肯的词汇应该如维基百科称之为“青春期恋爱”。
中国大陆的家长能把青春期恋爱称之为“早恋”,就已经注定在他们的观念里,他们的子女一旦出现这样的行为就是大逆不道。没发现之前要严加警告,如若发现坚决阻止。
但是出于人性的东西,谁能阻止着住了?那样生硬粗暴的打压有用吗?这些年,青春期恋爱不仅没有绝迹,反而是不是越来越低龄化?
学生时代,专心学业无可非议,但是人毕竟是有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如果真发生这样的事情怎么办?全部一棍子打死?定为反面教材加以批判?
老师和家长很少有人想过,一味的批判而不会疏导,会给孩子带来多少阴影和创伤,本来正常美好的事情,却被冠以羞耻的名号,以至于成年之后还停留在以前被批判的惶恐中,迟迟不敢也不会正常恋爱。
那这种从小都没有对下一代进行过婚恋教育的父母,在子女长大成人之后却要求自己的子女早早的找一个合适的对象?这不是强人所难吗?实在是太荒唐。
在这种婚恋教育下成长的孩子们也是无辜的受害者。
他们长大之后面对感情问题,要么就是没有恋爱经验恋爱能力导致不会男女交往,要么就是滥交,要么就是被家里相亲被逼无奈草草结婚。
这几种结果无非两种结局:一,大龄单身找不着对象成为“剩男”“剩女”;二,为了满足父母的意愿、世俗的眼光草草结婚然后因为感情不和不得不草草离婚。
不管什么结局,说到底,都是缺乏恋爱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从小父母没有赋予与教导,有的人后天自学,但多数人一辈子都缺失。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我呼吁所有家长包括我的父母,不要再用“早恋”这个称呼了,人家那是青春期恋爱,咱们要客观公正不带感情色彩。
其次,咱们能不能和孩子平等交流,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不要只是粗暴的打压训斥。
如果您做不到改口不打压,那请不要再催逼子女的婚恋了,如果真想让他们幸福,那应该认真对待婚姻这终身大事。缘分这事是强求不来的。现今已经是21世纪了,那套父母包办婚姻已经过时了。否则的话,被逼结婚或者草草结婚的结局往往是草草离婚,这应该不是您们希望所看到的吧?
这话也是对我讲和我未来的妻子讲的,因为我终有一天也将会成为人父。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