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生生千万个悲剧,换几行史册的注记…
1937年的上海。一条苏州河隔开了华界和租界。也隔开了中华人民的两个世界。歌舞升平,金碧辉煌的十里洋场,是租界也是天堂,然而隔江对望,却是另一番景象,一片废墟掩埋在黑暗之中,几百条壮勇的生命,用血和泪上演着满目疮痍的烈火战场。
自1937年8月开始,日寇进犯上海,惨烈的淞沪会战就此打响。两个多月的激战后,苏州北岸的中国军队已经全部撤离。但是为了体现抗战的决心,为了传达寸土不让的意志。为了博取西方的同情,这里留下了谢晋元和他的战士们,孤守闸北。这是一场出于政治考虑的战争。是一场不可能胜利的战斗。他们选择驻守的四行仓库,便成为了上海的主战场。虽然只有400余人。
却对外声称八百,因为这只孤军要对抗不断涌入的日军毒气空袭装甲车,碾压式的进攻战士们抱着必死的决心,自告奋勇的充当人肉炸,按照号令排队赴死,那一个个都是真正的精英,然而可悲的是这样的英雄,注定无法荣归!
也许有人会问,这一支孤军奋勇作战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守护上海华界的最有一方土地?保护身后租界里的中华民众?我想答案都不是,片中戏班子一直在唱“长坂坡赵子龙,再杀个七进七出”;端午死后,山东兵唱的最后一句是“汉室中兴待后生”;赵云这个角色恰好应对四行孤军,独身一人,面对千军万马,七进七出,毫不惧色。最后老铁再楼顶耍大刀时唱的细文是“黄中定军山”,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写照,也是四行孤军穷途末路之际依旧有报国必死之决心的铁证,这决心感染了河对岸的中华民众,有人筹集物资,有人想参军报国,有人用生命递送电话线,有人冒死送国旗。所以这四百个热血男儿奋战的真正意义是换取国魂之崛起,吾辈当有报国心,一寸土地一寸金。正如那匹贯穿全片的白马,纯洁而健壮,是希望、是未来。斯人已逝,时过境迁,尚能敞开四蹄,奔向朝阳。
很多人觉得这部影片不够精彩,既没有将四行孤军刻画的何其英勇,也没有将观众的情感带动的热血澎湃。但在我看来,它却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里程碑,不仅因为它是第一部以国民党军为主体的影片,更是因为它还还原了战争的全貌,而不只是战场上的打打杀杀。在淞沪会战的大背景下,它不仅演绎了奋勇抗战的王牌军,也刻画了杂牌军、逃兵的众生相。
保安团的孩子们,年轻没有经验,怕死是源于天性,但在那个残酷的年代,却不得不投身于地狱之中,从躲闪到奋勇杀敌,仓促的成长是为了活下去,但也是因为太年轻没有战斗经验,却在厮杀中最容易死去。
还有一种人,如老算盘,想尽办法的出逃,从强调自己的文职身份到宁愿断掉手指也不愿去碰触枪杆。他并不是通敌卖国,说到底就是不愿意打仗,但他的确是一个逃兵。当逃兵可耻吗?当然可耻!因为违背了军人的职责,但是不愿意去打仗真的错了吗?
一部优秀的战争电影,不是让人看了之后热血沸腾的要去上阵杀敌,而是要让人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让人们从内心来止站,反战!《八百》做到了,它用朴素的镜头还原了战争的真实模样,从始至终贯穿了反战的主旨,引发了人们对历史,对战争,对未来的正确品评。
八十二年前,江山倾颓,故国零落,华夏如累卵。万民以死亡,四万万人不畏死,身作青山血作河,染尽天下每寸土,中华再造,民族得存。重温历史不是为了仇恨,而是汇集和平的力量,我中华彬彬君子,诗书礼仪,五岳向上,愿世界和平,人间无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