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习惯的人随处可见,也就是经常迟到的人。
关键时刻也迟到
这个学生叫小青,是男生,他是马老师班的一个学生,上学时差不多每天都迟到。
那一年,高考填报自愿时,需要向招生办送档案。要求学生,把填有自愿的档案先送到办公室,截止时间是下午四点钟。
四点前,毕业班的学生,陆续的把档案,交到自己的班主任手里。
四点钟到了,还差一个学生的档案没有交,这个学生就是小青。
主管领导和所有毕业班的班主任,都在焦急地等待着这个学生,快到五点了,小青才跑步来到了办公室来交档案,他也急得满头大汗,班主任马老师,气的踢了小青一脚。
在五点的时侯,大家把档案送到了招生办。
这时,已经到下班时间了,招生办的工作人员,必须得加班整理和检查档案。
错误的归因
有一个学生叫小权,同学们偷偷的叫他“钟慢了”。
小权家离学校有十多里山路,每天,他的妈妈起的特别早给他做饭,吃完早饭,小权看时间还早,也不着急走,就在家里磨磨蹭蹭的干点啥,等过了一会,觉得时间差不多了,他才背着书包上学去了。
小权走到学校时,已经上课了,上课的老师问:
“你怎么又迟到了?”
“钟慢了”,小权说。
好一个理由,不是妈妈做饭晚,不是自己吃饭“碗”,也不是自己走的晚,而是钟慢了,是一个客观理由。小权真是“聪明”的孩子。
第二天呢?还是钟慢了。
到了第三次迟到的时候,老师刚问:
“你怎么又迟到了?”
“钟慢了。”这次是学生在下边小声说的,小权笑了。
踩着点儿上班
一个漂亮的女教师小丽,每天当学校上班的铃声响起,要关大门的时侯,她正好出现在大门口,多年来,一直是这样。
管考勤的女书记姓孙,孙书记这个人是眼里不揉沙子的,对老师要求也很严,她拿小丽没办法,因为小丽没迟到。
有一天,铃响的时侯,小丽又出现在大门口,孙书记顺口说了一句:“响铃公主”。
迟到的人总是迟到,每个单位都有这样的人。
也有没人迟到的特例。
没人迟到的特例
在招生办组织的考试中,每次都在各学校抽调一些老师,做为监考人员,要求几点到就几点到,谁都不敢含糊。
为什么会这样呢?
比如要求下午一点钟到,一点刚到立刻点名,点名不到,马上除名,打电话给迟到老师所在学校的领导,要求立刻换人。这时这个老师即便是来了,也得回去。谁又能迟到呢,丢不起那个脸。
学生就不同了,老师怕学生耽误学习,不会把学生赶走的。
那么怎么办呢?
21天养成习惯
改变迟到习惯的办法是有的,就是用“21天效应”,养成良好习惯法。
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新的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为21天效应。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
我国成功学专家,易发久研究发现:
习惯形成大致分三个阶级。
第一阶段:1一7天左右,为“刻意,不自然”阶段,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
第二阶段:7一21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自然”,但还需要意识控制。
第三阶段:21一90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不经意,自然”。无需意识控制。
根据上述理论,完全可以改变,这种迟到的习惯。
抓好开学第一个月
我在当班主任时,重点抓好接班的第一个月,形成良好的风气,以后正常管理就可以了。
第一步:提出要求
开学第一个班会提出要求,把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班级的全部标准,一次性提出。
第二步:深入班级,进行检查
不用说话,早晨,比要求学生来的时间早半小时,每天除了别的老师上课,就在班级后面一坐,除了吃饭,一直坐到晚自习学生放学。
第三步:做好总结
针对普遍存在问题每周总结一次,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单独解决。
这样做效果非常好,一个月下来,班级和你想要的基本一样,班风正,学风正,学生学习情绪高,任何一个科任老师都夸学生乐学,纪律又好,这是因为学生已经形成了习惯。
当然,后续工作也不能含糊。
这样一直不断地做工作,直到学生毕业,高考考上大学的人数比别的班要多,学生的思想素质也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