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听:面子

一听:面子

作者: 难得清明 | 来源:发表于2022-06-09 06:34 被阅读0次

    今天有很多有专业人士背书的流行理论,比如六度分隔理论、斜杠青年,等等。它们不属于“鸡汤”,而是有专业人士背书。但我们却发现,它们在生活中使用起来往往不太灵验。对于它们,我们也要具有分辨力,谨慎使用。

    六度分隔理论对大家来讲并不陌生,它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于1967年提出来的。他经过一些实验发现,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这个理论说起来是科学研究,可回到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就发现好像不是这么回事儿。比如,大家想认识奥巴马或者马斯克,就摸不到门。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六度分隔理论的成立有两个前提的。

    其一,朋友关系具有对称性和传递性。所谓对称性,就是你把张三看成朋友,张三也必然把你看成朋友;所谓传递性,就是你朋友的朋友,也是你的朋友。显然,现实中的朋友关系大多并不同时具有这两个属性。

    其二,你求人办事时,面子无限大,永远用不完。但在现实中,人的面子是有限的、守恒的。

    我有时会开玩笑地讲,一个人的面子,或者说情面,一共只有两斤半,你至少要给自己留一斤。两斤半扣掉了这一斤,还能拿来给人帮忙的面子也就只剩下一斤半了。

    今天,苹果公司和谷歌公司更是直接把这种面子用金钱来量化。很多人会去找在苹果公司工作的朋友买手机等苹果产品,这样可以拿到比较大的折扣。苹果公司对于那些上市已久的产品的态度是能多卖就多卖,因此不限制这种代购行为。但是对于刚上市或者紧俏的产品,则是希望直接到市场上卖个好价钱。不过,苹果公司又考虑到要让员工在朋友面前有面子,于是干脆给予每个员工一定的代购限额。限额用光了,员工在苹果公司的面子也就没有了。谷歌公司的情况也是类似,很多“好处”都是有限额的,你可以给你的朋友,但是用光了也就没有了。

    当然,大部分时候单位不会把这种面子金钱化,但是它也是有限的。比如,你有个老同学是某三甲医院的主任,你找他帮忙,他帮你一次,你的面子可能就用掉了半斤;你一次次找他,面子就用光了。类似地,如果你为朋友的事情去找他,也要用面子,面子用光了,你再找他时就不灵了。

    我过去有一个朋友是一家医院的投资人,他有一次和我们这些朋友讲:“你们自己或者父母要住院,我可以帮忙,但要是你们的朋友就算了。”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他在医院那儿的面子一共只有两斤半,能给我们这几个朋友留出半斤,已经很够义气了。不过,他为你用一次面子,回头你也要补上。

    认识到这一点,就不难明白,即使你能找到认识奥巴马的人,这个人是否愿意引荐也是个问题。通常越是有能力的人,找他的人会越多,而你未必能让他把有限的面子给你用。

    这里再多讲一句题外话:正是因为面子是有限的、守恒的,一个人用掉一些以后,最好还是找时间补上,否则下次就没有了。在生活中你会发现,有的人用六度分隔理论似乎能成功,有的人就不行。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前者懂得面子是有限的、守恒的,每次使用后及时补上,而后者只是固守一个在完全理想的状态下才成立的理论,却忽略了它成立的前提。

    接下来讲一下斜杠青年这个近年来非常热门的理论,它来源于《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的《双重职业》一书。这本书讲的是一些人在名片上会用斜杠来区分自己的几重身份,比如“张三,工程师/艺术家/企业家”,于是“斜杠青年”便成了他们的代名词,社会上也出现了斜杠青年的相关理论。其核心是,今天的社会使人能够摆脱工业化给人带来的职业限制,让人在多个领域获得成功。在这样的宣传下,斜杠青年也成了很多人心目中成功人士的形象和自己追求的目标。

    有关斜杠青年的理论非常自洽,而且有很多人“背书”。不过,如果大家冷静地想一想周围有多少这样的斜杠青年,就会发现这个理论好像有问题。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首先,这个理论是建立在“幸存者偏差”基础之上的。当一个人在多个领域成功之后,他才有可能被我们注意到,所以会造成一种“假象”——走“斜杠”道路的人都成功了。比如,我们知道达·芬奇和亚里士多德有多重身份,但是在他们两人的年代,多领域发展的人不止他们两个,只是其他失败的人我们不知道而已。

    其次,多重身份通常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开始就追求的目标。很多最终有多重身份的人,一开始都是在某一个领域做得非常成功,然后因机缘巧合被赋予了一些使命,又在其他领域,通常还是相关领域也获得了成功。比如,牛顿今天有很多身份:数学家、自然科学家、思想家、反伪币专家,等等。其实,牛顿一开始只是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思想家是后来人们送给他的头衔,因为他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至于反伪币专家,则是因为他成名之后,王室任命他为铸币大臣。在任期间,他做了很多防范和打击假币的事情,包括在硬币上铸造一圈细齿,等等。如果牛顿一开始当教授的时候就把精力放在从政上,他可能不仅当不上铸币大臣,连教授的职位也保不住。

    最后,很多成功的斜杠人士,当初转行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比如,已故的美国前总统里根常常被人提及是演员出身,这让人觉得当好总统似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连演员也干得了。其实里根原本是经济学专业毕业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不是因为毕业时赶上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他就会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然后大概率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然而,大萧条中断了他原先的职业发展规划,于是英俊潇洒的青年里根就成了演员。但他其实不适合做演员,在演艺界的绝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在从事事务性工作,并且担任了美国影视演员协会主席。而且在大学里,里根就是学生领袖。也就是说,他从政的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大学期间。此后,里根也是从州长开始一步步走上来,经过两次竞选总统失败,才获得成功的。

    很多时候我们被一些报道和文章误导,错置了成功的原因、现象和结果,于是当一种看似能够自洽的新理论出现时,就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其实,“斜杠青年”的成功概率并不比“非斜杠青年”高,甚至要更低。不过有一点我认同:在这个时代,不太可能依靠单一的技能就取得巨大的成就,全面发展还是有必要的。

    为什么斜杠青年的理论今天这么流行呢?我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我们今天一个职业做的时间太长就厌倦了,想换一份工作、换一种身份。另一个原因是今天做好一件事太难了,要求太高了,以至于很多人看不到在原本领域成功的希望,觉得换一种身份就容易成功了。其实,贸然进入自己不熟悉的行业,想成功会更加困难。

    今天世界上有很多流行的理论,它们看上去都很合理,而且似乎也得到了验证。但是,理论上的可能性是一回事,现实中的可行性是另一回事。大多数人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但凡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就会把理论上的可能性,哪怕是1%,当成现实中100%的可能性;而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即使理论上有99%发生的可能性,也会忽略,而期待那1%的奇迹发生在自己身上。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会相信经过几个人,自己就能找到命中的贵人,或者相信自己能算得清各个公司的价值,在股市上挣到钱,又或者相信自己换一个行业就能成功。但遗憾的是,那些理论到了现实中似乎就不管用了。因此,能够分辨出那些在现实中不管用的流行理论很重要,方法主要有两个。

    第一,当理论和现实不一致时,我们必须清楚该相信哪个。通常对的是现实,错的是理论。很多人预测股市,错得离谱,然后就说股市没有反映经济的实际情况。言外之意,理论没错,错的是市场。这种逻辑固然很可笑,却是很多人会不自觉犯的错误。

    第二,不盲从,在相信任何流行的、特别是对自己有利的理论之前,都要进行理性的思考。前面说的两个流行理论,其实只要在头脑里过一遍,就会发现它们的漏洞。虽然去尝试、去亲身验证一下固然好,但这样有时投入的成本太高。比如,要验证当斜杠青年的理论会耽误自己的职业发展。因此,更高效的方法是理性思考,先过滤掉不太可能的情况;对于实在无法通过思考想清楚的问题,再去亲力亲为地验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听:面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bwp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