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出头的年纪,总是想要穿得漂亮,时尚得体,可观赏可得赞美。可以轻易获取一种秀色可餐的垂涎来,可以展现出青春的活泼与难耐激情。
所以这片时间里,充满了比较与虚荣,充满了欲望与追逐,充满了“美正当时”的义正言辞和不顾一切。总觉得这么好的资质,不该黑白素裹,平淡从容。
学着大家的样子涂涂画画,遮遮掩掩处又身心疲惫,好怕被人笑话和指点,所以跟紧了时代的节奏和建议。
还来不及明白自己到底有没有美过,青春就被砍掉一大块。还来不及学会贴假睫毛,刷眼影,就进入了衰老期。
不知美为何物,却又趋之,仿之。
这之中的乏味和无趣,空虚和失落,可以勾画出一片心灵荒原。
认识一个美人,她自信的微笑,合宜的举止,阳光的言谈,舒心的气质。让我明白美是不能混谈的,不是能凭着肉眼的吸引去评判的。一件美丽的事物,可以让你整颗心都谦卑温润起来。
美是那个坐在公园长椅上看书的优雅老太,美是阳光中追逐着男孩的女孩大声喊“我是你的公主,别跑.”美是在海滩写下要对你说的话然后看着它被海水带走,美是过马路的时候始终有一个人牵着你的手,美是很多很多微小的生活细节。而我不懂美的时候,总是修剪着自己的外在,哀叹着逝去的容颜。
现在。
花了几天的时间整理出几大箱衣服,一一打包寄回老家。只留下两件外套,轮流换着穿。
知道自己根本不需要这么多,颜色,款式,花样,价格,名气。
知道自己喜适棉麻的质地和简洁的设计,而白色,浅绿和玫红让我心情温暖。知道一双合脚的平底鞋带给我健康的舒适,知道素颜的平凡下是一颗实在的心。
知道自己实在要不了那么多,有时候环顾房间,才意识到我的身体所需有限,一张床,几本书。
可以自己煮早餐,可以有扇窗户。对着空气大声的朗读,满满的自我鼓励。
德谟克利特说,物质的努力应该起于必需,止于必需。
开始觉得人生的追逐过程是多么可笑和无趣。
当你舍弃掉一些,便发现时间霎时多了起来,可以慢悠悠的去做许多喜欢的事情。可以一路走到江边吹风看夕阳,可以没有目的的去欣赏一隅枯藤,可以坐在草堆里自言自语几个小时,可以梳理自己逝去的流年,可以畅享一些无关未来的人和事物,可以任性的诉说思念。
这一天都比一天珍贵起来,不可复制,不可逆转。这种安静的做着自己钟爱之事,细嗅时光的安定生活,大概才是心底想要却否认着的吧。
开始认同一些中老年人的生活观念来,认同他们对一绢一丝的珍惜,认同他们对柴米油盐的讲究,认同他们对质朴生活的执着,认同他们永无止境的牺牲与奉献。
当是尘埃落定后的坦然。
父亲总是言劝:我走过的路比你吃过的盐还要多。当时觉得说大话可以无法无天,你我之经历必然大相径庭。现时觉得那是一种命运对另一种命运的不忍和疼惜。
经验是可以拿来映照一下自己的。
古老的,传统的,朴素的,谦恭的态度和执着,浸透的或许是最脚踏实地的生活。
以前总想着要好多好多的东西,要花费好多精力去营生,要用部分的道德换取别的东西。
现在只想着,今天是吃西红柿炒蛋呢,还是杏鲍菇炒肉,要不要加个汤?阳台的红豆杉叶子掉了很多,是不是光照不足?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已经躺在角落里两个月,而我只看完序言和第一个章节。明天会是晴天吗?可否再续杯茶。
时光,再慢一些,我要留住那个忧伤的少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