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一,吴钊两位老先生的讲座发人深省,特将感触及心得归纳如下:
无数的事实证明,学习是必须要复盘的,那天听完龚吴两位老先生的讲课,白短短的几天时间,就有点想忘记大部分内容的感觉,留住的只是自己愿意留住的,已经和真正的讲课内容越来越远。
学习,从倾听开始,要做到真正有效的听是很难的,因为每个人脑袋里都充斥着各种知识和不同的经历,所以总是有选择的听,或者只拣着愿意听的听,由此才造成了语意的偏差,甚至可能会出现矛盾,听课,读书,学习,概莫如是,当然,也都没有对错之分。
阅读,最后也在阅读中如实关照着自己,发现着自己,仿佛自己也多了一次书中的经历,思想也会慢慢变得厚重。
听琴所得我记得有人说过:当作品被创作出来的时候,作品已经死了,因为此刻的作品已经跟创作者没有关系,其所有的价值将在和观者的交流中产生,也就是观者能够通过作品为媒介发现自己。
作品完成,作者已死。
千家有水千家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当琴声将我们带入不知何境时,万里无云也无我。
再来复盘一下艺术的学习与成长。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每当画画写字感觉不能进步的时候,各种困惑和疑惑也就疯狂丛生,脑袋里不能专注,甚至会有强烈的浮躁感,其实这时候恰恰是在火中淬炼,需要做的只是再拿起笔,安抚一下自己的内心,从新开始,迈上台阶,此阶段之疑惑立解矣。
所以说,艺术解决的都是自己的痛苦…
先技后艺,无技不成艺,无艺技无义。
技术的训练永远不可少,甚至需要日复一日的重复刻意练习,现在的艺术思潮喜欢标宗立派,又或者称自己为学院派,其他者为野逸派云云,龚一批判了这样的论调,不管如何,得先把最准确的声音发出来才行,也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律循续渐进,也绝对不可以随意标新立异。
百工从事,皆有法度。
通往罗马的路不止一条,但肯定有一条是最近的。
晚唐琴家陈康士曾言:
前辈得名之士,多不明于调韵,或手达者伤于流俗,声达者患于直置,皆止师传,不从心得。
宫廷宴乐声达直置,不为平民所受。
名士雅乐曲高和寡,从之者寥寥。
流俗小调靡靡之情,易为人所接受。
庄重,精致,粗俗,琴音有别,角度不同,师传固然重要,最重要的,实乃自悟,即心得。
琴声既出,对听琴者也要求很高,也无怪乎古琴为高雅洁净之士所喜爱。
西窗竹阴下,竟日有余情。
听琴者也需要很高的境界…
最后以孟郊的一首诗结尾:
学道三十年,未免忧死生。
闻弹一夜中,会尽天地情。
华阳真逸 戊戌寒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