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孔庆东笔下的沈从文:问题儿童

孔庆东笔下的沈从文:问题儿童

作者: 考拉浅浅笑 | 来源:发表于2016-07-17 23:22 被阅读0次

    对沈从文知之甚少,只听说过湘西凤凰附近有一座边城,那是他的家乡,也是那部同名小说发生的地方。

    孔庆东在他的《重帘不卷乱读书》里,点评了诸位大家,如鲁迅,如老舍,如沈从文。

    出乎我意料的是,孔先生对沈先生很不客气,认为他是一个自卑症患者,因为他作品中的主角几乎都是身份地位高于自己的人,如教授(即使后来当他也成为教授了,也不愿以此自居,只称自己是“乡下人”,显然不屑于与教授为伍)、大学生(他当年考燕京大学国文系得了零分)、绅士(这是他无力为之的)、小职员(大学生的衍生品)。在他的作品之中,这四类人总是成为被他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的对象。

    我没看过沈从文的作品,所以对这段评论不愿妄作评判,只能说这是孔庆东评的。但也见过一些嘴上总给自己贴标签的人,比如“我们乡下人”,比如“我们没爹拼的人”,比如“我们XX人”,一旦嘴上始终挂着这个“标志性建筑”,大多数情形来说,这个人心理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有些自卑于这个标志中的群体,另一方面,他又自大于自己是这个群体中颇与众不同的佼佼者,应该区别于这个群体而存在,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源于某个群体而高于这个群体。一个看起来特别自大的人,内心里往往有一股极力压抑的自卑,若非心里对自己没有把握,又何须时时通过外在暗示,来给自己加强支撑呢?我想,孔庆东得出这个结论多半也有这个意思在里面。当然,任何人事都不是绝对的,看官们切勿自己对号入座。

    离题万里的老毛病又犯了。说回摘录这句话,孔先生之所以说沈先生的这个问题,还有一个考据。据说沈先生小时候家里人多,他尤其得宠,父亲说他是要做将军的人。后来他大病一场,身体由强转弱,“将军”的梦想也被移植到他弟弟身上,这也是促进他后来发愤图强要出人头地的原因。

    联系到现在身边的孩子们。之前有一个困惑,我们小时候都是棍棒教育,为什么那时候寻死的甚少,现在的孩子在蜜糖罐里泡着,还三天两头有人跳楼?

    照摘录里的解释,现在的孩子问题出在太受宠了。以前一家子人丁兴旺,人命也贱,越是这样越是惜命,“好死不如赖活着”,而独生子女这个部落一出现,一家就一个宝贝疙瘩,421的结构,让万千宠爱于一身,这样受宠的孩子就容易成为问题儿童,什么问题?宠出来的问题。

    都说三岁看老,三岁以前是一个人性格雏形的关键时期,而在这个时期很多孩子没有更多与外界的接触,习惯了关上门就是家天下、一切唯“我”独尊。一旦这样的性格养成了,后来当他们走进幼儿园,走进学校,走进社会,忽然发现有成千上万个“我”跟自己竞争哄抢,这种落差产生的能量,足以撕裂整个世界,问题就是这样产生的(所以我认为趁孩子性格还没定型之前,尽早融入社会去摸爬滚打是很有必要的)。当这种力量太大,生命就成了不能承受的轻。

    再说受歧视的孩子,他们在一种畸形的恨意中长大,在身边永远找不到一个依靠,容不得一点喘息,他要生存,就只有小心翼翼地游走在人情世故间,削尖了目光随时寻找可以踏足的肩膀,一步一步往上爬。这种从小到大习惯了孤军作战的孩子,就像生活在原始丛林里的“金刚”,对他们而言,一切都是为了生存,为了出头,情为何物,不过是随时可以供在头顶又随时可以踩在脚下的一张面子罢。这样的问题儿童长大以后就是问题青年、问题中年,甚至问题罪犯,他们原本就一无所有,赤膊一搏,也不用担心再有更坏的境遇了。

    这两种容易成为问题儿童的孩子,一种是受宠的,一种是受歧视的,一种问题来源于过度的爱,一种问题来源于过度的恨。如同天气,太冷、太热,或冷热相替,都容易引发伤风感冒,被人太爱、太恨,或爱恨交加,都容易养成问题儿童。

    伤风感冒和问题儿童的病因其实都一样,不过一个病在体表,一个病在内里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庆东笔下的沈从文:问题儿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cdp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