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从北京主城区出发,乘坐14号地铁,在大瓦窑站出来不久便可抵达宛平,感受不到距离。即使开车到宛平,也是一路繁华,并无间隔。
但在20世纪20年代的航拍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宛平城,和今天一样,有一条直贯东西门的街道。从西入城,出东城后,还要经过一段野外,才能到达老北京城。北京城已经是遥不可见了。
一、宛平城
宛平城不大,一眼可以看穿东西。
宛平全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总面积20.8万平方米。明末崇祯十一年(1638年),为防止李自成进京,命御马监太监武俊主持修建此城,历三年完成,称“拱极城”。所以此城最初实为军营,是一座桥头堡。后渐迁商肆民居。清时改称拱北城。
1928年12月,因宛平县改隶河北省,宛平县公署迁至卢沟桥原拱北城,拱北城始称宛平城。
解放初期宛平县仍隶属河北,1952年重新划归北京,并撤销县级建置,其原辖地区先后划入丰台区、京西矿区(门头沟区)、房山县(区)、大兴县、海淀区,石景山区,其中宛平城归丰台区管辖。
宛平县衙本在抗日战争纪念馆的位置,因修纪念馆,故在不远处重建:
县衙门前立着一个滑稽的拴马石(?):
城内东西主干道:
抗日战争纪念馆前的广场:
抗日战争纪念馆:
二、卢沟桥
宛平县城出西门,便是卢沟桥(亦称芦沟桥)。
(此图源自网络,侵删)卢沟桥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区西)之后,河上的浮桥成为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门户。
金世宗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决定修建卢沟桥,不过尚未动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
卢沟桥真正始建于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
最初桥名“广利桥”,因桥身跨越卢沟,到了元代,人们改称它为“卢沟桥”。
卢沟桥有十一孔,拱洞由两岸向桥中心逐渐增大,拱券跨径从12.35米至13.42米不等,桥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势平缓。
河面桥长213.15米,加上两端的引桥,总长266.5米。桥身总宽9.3米,桥面宽7.5米。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入口处宽32米。
在最近一次修葺中,特意在桥中间保留了部分古桥面,两侧是平整的现代石料:
桥面两侧设置石栏,北侧有望柱140根,南侧有141根。望柱间距约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间各嵌石栏板,栏高约0.85米。
桥栏板最东侧,是由狮子顶着。
最西侧则由大象顶着。
到了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了“卢沟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卢沟桥由此还得了一个洋名:“马可·波罗桥”。
"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两侧石雕护栏望柱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据桥头上的说明,现存狮子501个。
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怀疑下面这些腐蚀比较严重的,可能是金元旧物,相对比较威严:
下面这些比较完整的狮子,可能是明清时代的,多数咧着嘴傻笑:
清康熙年间,永定河发洪水,桥受损严重,不能再用,遂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修。
康熙亲自视察永定河,还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
卢沟桥西侧也立有乾隆重修卢沟桥碑。
桥西侧立有华表,古时候来自西南方向的人入京,此处就可以感受帝京尊严了:
因此,通常所说的卢沟桥有八百年历史,是把新旧两个桥的时间算在一起。事实上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卢沟桥,只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卢沟桥东侧立有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碑:
卢沟桥东侧还立有康熙重修卢沟桥碑:
卢沟桥西的乾隆重修卢沟桥碑像公元1908年,清光绪帝死后,殡葬于河北省易县西陵,须通过此桥。由于桥面窄,只好将桥两旁石栏临时拆除,在两侧添搭木桥,以便顺利通过棺椁。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