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ch结果出来,幸运的跨过了门槛。
我是98年医学院毕业,毕业后就出了国做科研,相对还算顺利的拿到了Ph.D. 学位并在合作的单位做了一个短期的postdoc。对科研的工作还是挺喜欢的,所以找了个自己感兴趣的新的研究方向开始第二个postdoc,真正做起来,才发现自己基础打得不牢固,又赶上实验室的PI也并不是很有耐心,所以这个博后无功而返。那时总觉得自己的能力并不差阿,只是不幸没踩好步点,于是很快又开始另一个博后的项目,这次的经历用不顺利已经无法形容了。现在回头看看应该就是误把对科研的热情当作搞科研的能力了。这时开始考虑接下来自己该干点什么,却惊愕的发现人生已经悄然进入下半场了。
其实从事科研工作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当医生,但实在是自己拼尽全力还不能提高科研的进度,而考医生要求付出的精力和时间让当时的我望而却步。
如果说我在那段日子里有什么事情做对了,那就是遇到了我家领导。没有她的支持,我是无法开始这段旅程的。
2013年秋末,因为实验室的工作实在做得无趣,身份问题也在早一些的时候解决了,我狠狠心从实验室辞了职,搬到了湾区,同时开始准备第一步的考试。其实这时候家里的事情不少,老大当时快5岁,已经开始上学前班,老二在11月份出生,家里的老人年纪大了,没办法过来帮忙,所以这时我的考试准备也是比较松垮。
顺便提一句,关于考试的准备,mitbbs 版上有很多过来人的考经,都写得很好,大家应该意识到的地方,是首先要对自己的能力,以及可以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有一个清醒客观的评估,然后才是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可执行的计划。以我自己来说,开始的时候心气是很高的,觉得一定要考个好分数, 2012年下半年其实就加入了一个第一步的学习小组,但复习的时间被实验和家事分割的比较零碎,直到2013中才开始试着做了做题,发现记得的东西太有限了。 13年随着老二的出生,自己又感觉其实跟小组学习时,也还是自己准备的那部分材料记得比较牢,于是决定自己在家闭门造车了。真的开始系统地做题,才发现难度还是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尤其是这样的考试其实适合在短时间,以大工作量来突击完成。往往非常善于考试的同学都是这样做的。而我从来不是个很善于考试的人。在记了忘,忘了记的拉锯战中,我的模考在2015年初总算到了240多,于是三月份去考了试,偏巧赶上考试的日子是夏时制转换后的第二天,当时觉得多少受了些影响,最后成绩出来只有不到230,说不失望那是骗自己,但周围的朋友劝我还是要继续走下去。这之后,自己磕磕绊绊考完了第二步的CK,17年春末,有惊无险的考过了CS,那时对申请的形势还没有一个清醒的判断,而且确实几步考试使人身心俱疲,就没有想专门去做全职的 elective/observership, 我只是在本地的一个医生朋友那里每周四去看一下午在veteran hospital的神内的门诊,然后隔周的周五去旁听神内与病理的联合病例分析会议。很快到了7月份,开始了申请package的准备. 现在回头看,可以说那时对不同subspecialties(如内科,病理)的工作性质还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自己并没有打定主意确定准备的重心,最要命的是对自己的优势和短板也没有一个清醒的分析,因为对病理只有很皮毛的认识,于是决定只申请内科。现在回看当时准备的CV和PS, 确实找不到有什么可以打动人的地方。
到九月份开始申请时, 由于我当时协助叶子,作为版副在 mitbbs 的医学职业板上为大家服务, 有幸看到别的同学们金光闪闪的简历,那时心里渐渐明白自己这次的准备实在太不充分,首先硬件上一无所长――很长的毕业时间,不咸不淡的分数, 还有几年在家复习的 gap, 软条件上,我也并没有深入了解某一个专业, 很难在 ps 上写出对某一专业深刻的认识,没法让人解读出我的诚意。申请了一百多个内科的项目, 还存在一丝侥幸心理,想着就是瞎猫怎么也能碰上个死耗子吧... 现实很骨感,真的是一个面试的机会都没有。3月时,match day总是欢乐与失望并存的日子。 我因为一个面试都没有,所以在那之前倒也没有太多幻想,但黯然神伤的时刻总是有那么一小会儿。我还记得去年湾区的雨水很丰沛, 于是心情不好时,在公园里转转,看看远处的片片青山,多少给自己一缕亮色。
放下包袱,轻装前进,不再有侥幸心理。仔细分析了下自己,做事还算踏实,对科研其实还是挺感兴趣,是一个visual person,也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许病理是个更适合我的专业。我之前曾经问过自己在veteran hospital做observership 时认识的病理教授,想看看能不能在那里做个full time 的elective, 但由于医院是政府机构,所需的手续繁杂,只得做罢。刚好一次偶然与我的大学同学联系,他为我介绍了在他们芝加哥当地在一所大学医院工作的一位病理医生朋友, 联系上后发现真是位热心的大姐, 一路帮我积极地与系里专管医学生教育的faculty沟通, 但估计那时系里还有别的考量,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没有一个明确的答复。大姐建议我可以同时联系何老师(老刀前辈),告诉我很多类似我这样的情况都在刀前辈那里得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帮助。 其实在mitbbs上很早就看到过刀前辈,只是那时觉得需要远赴纽约,家里实在走不开。这次联系了何老师和Lisa, 何老师很快打来电话, 分析了我的情况,觉得准备充分的话并不是没有希望的,让我的心里多少有了些底。 这时大学的病理系也恰巧来了通知, 说我的申请被批准了。跟领导商量了一下, 觉得两个机会都很难得, 就出去两个月, 尽量准备的充分些。 第一站在芝加哥那个大学的病理系, 终于见到在微信上交流了很久的那位热心的病理医生 HY 姐, 可说是一见如故,她为我引见了系里很多位老师, 我也迅速在系里负责教育的faculty的指导下和 chief resident 一起制定了轮转的计划,一起轮转的还有一位土耳其的大姐,年纪居然比我还大不少,让人感叹其实只要下定决心,什么时候开始都是不晚的。怎样做好这样的见习其实网上写的经历已经很多了, 我就不想再赘述――原则就是要有一颗好奇的心,看到听到不懂的事情,多问个为什么 (当然, 自己事先在家里要做一些功课)。我遇到的大部分faculty, fellow和高年的驻院医生,都是非常乐意对轮转的学生和学员进行指导的。 在这里,我也第一次经历了autopsy case,发现自己对这个过程还可以承受。在尸解的过程中我尽量的帮助 pathology assistant,很快,住院医生发现我并不是傻站着,也乐意让我帮助称一称器官的重量, 并且会跟我简单的解释一下 gross findings。在其它 sign-out 的过程中,其实我大部分时间是在多头显微镜下看着,仔细听,记笔记,真的是有自己感兴趣,又一知半解的问题,就不拉空的问一句,往往都有收获。 没事情的时候就找本书看,印证下所学到的知识。 当然病理知识浩如烟海, 指望一个月的时间就能看清大轮廓是不现实的, 但记下自己印象深刻的问题和病例, 对后面在面试中遇到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打算从事病理工作,看到过什么有意思的病例等,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在血液病理轮转时,带我的chief resident恰好选择了血液病理作为专科方向,对我感叹过 B-cell lymphoma 的分类以及molecular signature在最近几年可谓是日新月异,并给我看了WHO前几年以及现在的classification ―― 从之前的十几页书到现在厚厚的几十页。 后来在一个大学医院的病理系面试时,一个面试我的faculty就是血液病理的教授, 他问我如果选择的病理专业,对未来的学习预期会有什么困难?当时我就举了这个例子――现在的分子检测手段越来越完善,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比如 B cell lymphoma 的分类。。。老先生听了会心一笑。当然, 对这样的问题,你应该提到你是有信心也有能力跟上知识结构的更新。当你举出了具体的例子时,听起来肯定是更有说服力的。
见习结束时,每个学员都有机会做一个case presentation,系里的大姐提醒我这是一个展示自己的好机会,一定要好好准备。 我也很明白,自己平时的努力还是不太容易被所有人看在眼里,但这是在很多系里的faculty及驻院医面前做的午间小讲座,确实是难得的机会,于是点灯熬油的准备了,尽量的让讲座既有深度,又有条理,容易让人抓住重点。讲之前还给大姐演示了两遍,得到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最后的讲座效果不错,管教育的 faculty 答应会给我写一封推荐信,无保留的向我申请的项目进行推荐。通过大姐认识的几位中国人老师也都非常热心的答应帮我写很强的推荐信。我心中的感激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
这期间我住在大学同学的家中,同学的一家对我的照顾可说是无微不至,想想整个准备match的过程无疑是充满了焦虑,但我又是幸运的,有家庭的支持,也有同学,朋友在关键时刻鼎力相助。
六月中,飞到了纽约。我的研究生时代是在纽约度过的,实验室就在曼哈顿中城。飞机在夕阳中掠过曼哈顿的上空,东河与哈德逊河还是一样的流淌,而上次看到纽约已经是十二年之前了,心里多少有些伤感。
在法拉盛安顿下来后, 见到了一起在何老师那里学习的战友,周中或是随何老师去长岛的诊所学习病理标本的分析及诊断,或是去荆医生的胃肠病诊所见习消化道内镜检察及获取病理标本的过程,逐渐了解了作为一个solo practice的病理医生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在去长岛诊所的路上,何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准备申请package的要点,以及面试时常常会遇到的问题,也提到了很多以前指导过的大龄申请学员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记得有一位同学历尽辛苦最后match上时,所有的 USMLE steps 考了两遍,中间见习的过程中虽然有热心的前辈帮助,也遭遇过冷眼,跟这些同学比起来,我真的算是无比幸运的了,又有什么理由不继续努力呢?
在法拉盛的一个与何老师合作的私人病理实验室中,我们也仔细观察了一些常见病理标本的处理流程。何老师还演示了frozen section怎样制备以及它的发展历史及应用范围。我自己觉得对我帮助最大的应该是前后两次的模拟面试,两次面试均由Lisa帮助录像,并由何老师在面试后进行点评,指出了很多我开始没有重视的地方,但后来的面试经历证明这些十分重要。事后录像都发回到每个学员手中,可以反复检查研究,对面试的帮助可说是巨大的。在纽约的经历,不仅让我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到了作为一个病理医生的日常生活是怎么样的,也让我对即将到来的申请季有了信心和期待。这期间,还结识了几个共同战斗的战友,在之后的申请过程中一直保持了联系,互通有无,也让整个申请面试的过程不那么焦灼。
7月4日国庆的时候,领导赶在换工作的空隙带着娃们赶来纽约看看我,将近两个月没见到我了,闺女和儿子见面亲的不得了,这也是他们第一次来到纽约,于是跟领导带着他们在曼哈顿闲逛了一圈,也给他们看了看爸爸年轻时战斗过的地方。
申请季节开始之前,回想起来花时间最多的地方应该就是ps的准备了。作为一个大龄毕业生,分数又只是过的去,准备一份可以打动自己的ps是自己可做的不多的几件事之一。 这实在是个非常痛苦的过程--既要使人看到你对这个专业的热爱发自内心,又要展示给别人你确实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亮点(在ps中你可以写很多事情,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这两点)。我记得自己真的是对着屏幕焦虑的发呆,从笔记本上扯下一页又一页写过的提纲。心里主要斗争在想是保险些,写个不容易让人挑出毛病的ps, 还是写一篇会让人看过后会印象深刻的小文?个性鲜明确实是要冒风险的--象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喜欢的人都是铁杆粉丝,讨厌的的人都避之不及, 没有中间地带。再理智地分析下,自己是没有资本 playsafe 的。一遍又一遍的推倒重来后,在面试季开始前的几天才折腾出一篇让自己看着不烦的版本。领导是个很会写东西的人,去年申请时, 看到我写的ps觉得味如嚼蜡。 今年看到了这个版本,对我说行了,就是它把, 可以扔出去了--也不知道是真的觉得不错,还是看着我纠结的样子实在是烦了。
一点很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在申请之前考完 STEP3 ,对病理申请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我不止一回听到不同的病理系内的老师甚至是系主任跟我建议尽快把 STEP3 考掉,这样会帮助我拿到更多的面试。对年龄较大的毕业生来说,项目会担心未来通不过 STEP3 (因为的确有这样的例子)。这绝对是申请病理的同学们心里应该清楚的。
申请季开始前两天,总算在 ERAS 上把申请投出去了。接下来就是等待。我自己的希望是能有5个以上的面试,这样可能就有比较大的胜算了,等到申请季的第一个月过去,只等来4个面试邀请(其中一个是内科,我这次内科申请的很少,只在加州和纽约周边挑选着申请了 20 几个自己认为有可能的)。虽然心里是非常焦虑的,但也清楚眼下的重点应该是认真准备面试,把握住手中已有的机会。
面试—关于面试的技巧,书里讲的很多,有很多面试时常问到的问题该怎样应对都写得很清楚了。但在准备的过程中怎样结合自己的经历才是最应该花时间的地方。具体准备每个人各有自己的办法,我的习惯是对每个问题的答案只写提纲,不写具体问答的语句—每个面试的情境各有不同,你没办法用一套答案应对所有的面试 。但写下提纲后还是要跟同学朋友多次演练--练习在有压力的情况下思考的速度. 对老毕业生来说,package中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有些时候 (尤其是面试季当中)可能潜意识里不愿意对自己的短板翻来覆去的解析, 听到别人坦率的建议时心里也有可能有些不是滋味(这些感受我自己都有), 但这时候一定要尽量积极的面对这个可能不那么令人愉快的过程。准备的越充分,面试的时候就会越自信。
去面试之前,对每个program都做了详细的了解, 作好简单的笔记,可以在飞机上复习一下重点, 想到自己关心的合适的问题, 可以及时写下来。
对我来说,只有四个面试的机会,每个面试都需要全力以赴。 说一说令我印象较深刻的其中两个面试。 两个面试都是大学的附属医院, 第一家的组织的相当紧凑。 早上pd做了一个小的 ppt 介绍, 主要讲了program的概况和在往年的面试过程中遇到的申请人们常常问到的问题的答案。然后面试的几个申请人各自进入到四个会议室中,按不同的顺序开始四轮面试。每轮面试都有两个faculty,坐在桌子对面,依次提出事先准备好的问题。问题中有很多 behavioral questions,这类问题在match 的红宝书(the successful match, by Katta & Desai)中有很详细的阐述,就不再多谈了。对我来说比较有挑战性的一个问题, 就是那位血液病理的老教授问的:“in your past research career, were there any difficulties that you felt that you could not overcome, and were there anything you wish that you had done differently?”。事先对这样的问题是有准备的, 开始我的思路是尽量不去仔细解释我做博后时遇到的挫折, 而是挑了些过去做实验时遇到的技术上的难题, 然后又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这个问题。 没有想到的是老先生并不买账,在 我说完之后满面严肃地对我说:“no, what you are talking about is not the real issue. I mean the REAL DIFFICULTIES”. 面对这样直接的追问,我反倒平静了下来, 仔细的讲了我过去两段博后遇到的挫折,然后告诉他我从中学到了什么。谈话将要结束时,老先生脸色缓和了许多,对我说他觉得我的回答是真诚的,并说我其实是个很不错的科研工作者。
这次面试结束后, 我认真地思考了很久—作为一个从事科研很久的老毕业生,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是该怎样解释我们在这时希望转换自己的职业轨道成为一名病理医生?也许我们要传递的信息应该是这样的:我们不回避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从事科研的道路不顺利,但我们并没有因此丧失对科研的热情,而且从过去犯过的错误中得到了宝贵的经验, 而作为一名在学术单位担任教职的病理医生,我们会有一个理想的切入点,既可以直接服务于患者, 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对科研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出这样的回答可能不难,但难就难在是否自己真的对过去的经历不在忐忑,纠结。 如果你能做到平静客观的阐述自己的过去,相信你也会让面试者解除心中的顾虑。
另一个program就是我后来排在第一位的program. 这一次的经历回想起来真是无比的幸运。
从 program的网站上, 可以看出这里的病理系对住院医的培训相当重视,PD也是一个对于病理医生培养教育相当有热情的人,曾发表过一些他对病理住院医生培养课程设置在最近一些年来的变化的分析和展望, 文中展示了一些详实的统计数据。 我在接到面试的邀请时,心里非常想在面试时可以有机会和PD谈一谈。 可惜在拿到面试的日程时,发现面试我的faculty中没有PD。 面试一大早开始, 第一项就是PD做一个对program的简短介绍。PD严格的按照日程上列出的时间开始, 脸上表情严肃,让人看了稍有些紧张。他的语速很快,但仔细听来,语言准确而简练,让人很容易跟上他的思路。 介绍完毕, 接下来就是和不同的faculty的面试过程。 我被领到一个办公室内,等候面试我的教员,5分钟过去了,人还是没出现, 我不禁有些焦虑(当然外表还是很平静),这时PD出现了,面带歉意的请我稍等片刻,说面试我的教员有些急事绊住了。又过了5分钟,PD走进办公室坐了下来,告诉我那位教员实在赶不过来了,就由他来面试我,并特意告诉我他非常喜欢我的ps,问是不是我自己写的... 接下来的面试过程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只记得心情变得放松而自信,不在象面试刚开始时那么紧张了。
所有4个面试都进行完后,精神一下放松下来,身体貌似有些不适应,感冒了整整一个星期。看来虽然自己已经在尽力调整,面试的那几周神经还是高度紧张的。 所以对年纪比较大的同学,面试期间一定要争取不定期的锻炼锻炼身体,做一些不太剧烈的体育运动。 这样对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调整好作息会是非常有帮助的。
交上了ROL之后就是等待, 既有对结果的期待,也想象着如果match不上,一定要努力再试一次。
Match day 时,一早八点钟, 正在送闺女去上学,突然手机响了医生,看到一封email弹了出来,眼神扫过的地方好像看到“congratulation”的字眼,心里觉得有门,打开消息看到 “Congratulations! You have matched!“,心中的感觉无法言表,告诉闺女 “爸爸match上了”,闺女乐坏了,对我说:“你快match上把,我要买东西庆祝的 list 都已经写好了“, 看着小坏蛋高兴得样子,我多少有些心酸,觉得这几年亏欠她的太多了。送闺女去学校回来,正巧领导的手机落在家里回来取,我多少有些得意的把 email 拿给她看,领导先是怔了一下,然后喜极而泣。这几年来,最不容易的是领导,挑起养家重任的她,从没给过我任何压力。换位考虑,我真心不知道我是否能做到。
周五的时候,我忐忑的心情尤胜于周一,因为这决定了我未来的一段时间能否离家近些。闺女儿子都在一天天的长大,我不想在未来过分缺席他们的成长。 所以当看到了我最终match到离家较近的最理想的program时,我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了――我实在是太幸运。
感谢所有支持,帮助过我的老师和朋友。我不知道我的经历是不是一个典型的老毕业生的经历,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是艰难但宝贵的经验,也让我收获了关爱和友谊。对自己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对一些事看得也比以前更明白。当然这只是一个起点,未来还要脚踏实地的继续走下去。
写下这些,希望能给后来者一些借鉴,也祝大家未来match的过程都顺利。
3/18/2019
![](https://img.haomeiwen.com/i8187457/0fa0faa8afbbfbe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8187457/8d44556b90ee4d2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8187457/91a4afe05c90591c.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8187457/fe0c273eb547a46a.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