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出门去工作室,路上有一辆电瓶车从我身边开过去,车上是母亲带着孩子。
不太清楚她们在聊什么话题,只是车子从我身边经过的那一瞬间,我听到母亲对孩子说了一句“有钱,有有钱的解决方法”,也是下意识的,我的脑袋里自动接了下一句——“没钱,也有没钱的解决方法”。
今天晨读李笑来《把时间当做朋友》里“速成绝无可能”这一章节,里面有一句话很戳中我——
【对大多数人来说,首先要“戒躁”,才有机会“戒骄”。】
生活里总是能看到很多“速成”的方法,XX天瘦多少多少斤、XX天养成一个好习惯、XX天美白……似乎不管哪个领域,总有方法能够“速成”。
为什么人们总是期待速成?书上给出了两个微观层面的原因:
首先,人们总是希望欲望能够马上被满足,这是人的天性;
其次,大多数人都不理解“很多阶段就是无法跨越”这个道理,这是人们浮躁的根源。
回看自己的过往,想想确实如此。
以前的我非常浮躁,做事没什么耐心——
刷到一个视频,看到别人拿到了结果,觉得自己也可以做到,然而自己上手做了3不到,就会因为“看不见结果”而放弃继续;
跟人沟通的时候总是容易上头,对方不按照我的方法做,就会很生气、很愤怒,总希望只要沟通一次,就能马上看见结果;
想减肥也总是期待“快速见效”,会去尝试什么7天断食法啦、苹果减肥法啦……等等。
然而事实和结果,就是越看不到结果越浮躁,越是浮躁就越是希望有更加速成的方法……如此恶性循环。
除了微观的原因,书上还总结了一个宏观的原因——现状使然。
书上给出了达特茅斯学院经济学教授布兰奇弗劳尔的一个调查结果,也就是一个人一生各年龄段的满意程度图表——简单来说就是从15岁之后,人对自身的满意度开始持续下降,直到45岁左右才开始渐出苦海,整个图表的曲线呈“U”字形。
大约人进入青少年之后,我们不再“无知无畏”,心里想要的越来越多,但现状却始终达不到理想的水平,在这两方对立的拉扯之下,对现实的不满、对自己能力的不满,导致了我们的心态变得越来越浮躁。
于是这就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是对自己不满,心理压力就越大;心理压力越大,心态就越是浮躁;心态越是浮躁,就越是加剧了对自身的不满。
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是通过周围环境的反馈建立起来的。
如果只是一味地从环境中收集信息,却不知道如何解读这些信息、利用信息去改进自己,那么,过量的信息就会变成压力来源。
以前我常常流连朋友圈,看到别人分享的内容,总是会有“为什么ta们都过得这么好?为什么ta们都这么厉害、这么成功?而我为什么做什么都不行?”越是思考这样的问题,我就会变得特别焦虑,总是幻想如果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一步登天”就好了。
把关注点放在“差距”上,就容易让人走上想要速成的路,但可惜,世上并没有速成药。
李笑来在书里说,如果想要摆脱“期望速成”的状态,出路肯定存在,并且有且只有一个起点,那就是“接受现实”。
我的成长开端说复杂好像挺复杂,说简单也好像也挺简单,就是源自于一个认知:我现在已经这样了,那么做些什么能让我变得稍微好一点呢?那时候我的选择,就是调整作息,开始早起。
但后面的事情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看书、写作、做手帐、学习时间管理、做自媒体、做个人品牌、做课程……想到的事情顺理成章地就开始做了,没想到的事情也在不知不觉间就开始了。
在“想要早起”的那一天,我从未想过自己能走多远,想的大概只是“接受了当时我自己的样子”,告诉了自己“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既然如此,只要能比昨天好一点点,哪怕只是不重复一个小错误,我也会很满足。
之所以会把开头那位母亲的话听进心里,并非在于“有钱”或者“没钱”,而是在于“解决方法”的前提——“有钱”是现实,“没钱”也是现实,接受了当下的现实,才能找到最符合当下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法确实有很多,但在不同的前提条件下,有不一样的方法,别人看来最优的方法,未必是适合自己的。
更重要的是,真正有用的方法,都需要时间。
就像我以前不止一次追求过“自律”,但无论我如何努力,却怎么都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那个“自律”的要求。但后来我发现,当我刻意培养了一些积极的习惯之后,自律竟然也成了朋友给我的标签。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一句话常常被我挂在了嘴边——慢慢来,才是最快的。
因为明白想要的结果都需要花时间才能呈现,才愿意花时间一点一点的打磨自己。
如何才能“戒躁”?大约就是接受“不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花时间,而且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样一个现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