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闻说7号开始春运,儿子提议趁着恢复期去好好逛逛广州。一家人都康复了,家里呆久也压抑,这个时间窗口相对安全,我便同意他的建议。
儿子马上订票,紧锣密鼓地安排着行程,前一天晚上还在老家过元旦,第二天一早我们便出发。
出发时,看到儿子拉着女儿的手,大家兴致勃勃,我那颗悬着的心放下来。发条朋友圈:“使劲伸个懒腰,抖落那些疲惫,我们出发吧。”配图则是儿子拉着女儿在高铁站台候车。
朋友圈秒收点赞和留言,留言有好奇我们去哪,还有提醒与关心。如:你们这是去哪里、刚康复不能运动、注意保暖、怎么就出去了、到处是羊、病毒多种多样、二次感染怎么办……
我一一回复,谢过好友们关心。
两天行程下来,感触最深的不是想象中的人躲开人,而是这个城市一如既往地热闹、忙碌。陪孩子在动物园的;匆忙赶地铁上下班的;熙来攘往的人群中奔跑的;市场买菜的……大家的生活井然有序。
少了拥挤,又未失都市的繁华,我第一次这么认真地逛广州。重新审视这个城市,发现,它既充满市井气又有一线城市的风度;它的古朴与现代,交替前行;它内敛又张扬,积极向上。
不亲身体验,看到听到的,只是一部分,我们停滞不前,可能在积攒焦虑,而世界一直在变。
2
带女儿去动物园,看到绘本里那些动物,真实呈现在眼前,小姑娘绘声绘色地在描述着动物们的一举一动。一大一小的猴子是猴妈妈和猴宝宝,旁边过来一只更大的猴子就是猴爸爸。周围每一只猴子都被她赋予一个身份,她替每一个角色当解说员,忙得不亦乐乎。
到沙面公园参观的时候,大大小小的铜像成了她眼中的“活人”。她自说自话,一下午在模拟着这个铜像那个铜像玩“过家家”。场景、配音、情节绝佳,把“过家家”玩得出神入化。
从小与书为伴,坚持输入,让她在不经意间闪光。
3
在商场坐电梯的时候,女儿对着电梯里的镜子端详,然后感慨:“妈妈,你说我的头怎么这么大呀……”满电梯的人,同时扑哧一笑。
等高铁进站时,她担心看着平板的哥哥走丢,一边提醒他跟紧,一边严肃叫他排好队。引发旁人一阵欢笑,觉得她甚是可爱。而她似乎察觉不到别人的关注,继续高声喊着:“哥哥,你要文明点,排好队,跟紧我来,别人把你抱走,你就再也见不到我和妈妈了……”
夜游珠江的时候,女儿对着两岸灯光和水中的倒影高歌。一曲完毕,周围有人给她掌声,竖起大拇指点赞。我以为她会不好意思,结果她的歌声更嘹亮。
想起哥哥一岁半的时候,在西湖畔跟着音乐和老爷爷老奶奶们共舞的情形,哪里人多,他往哪里钻,观众越多,他跳得越起劲。我就知道,妹妹以后也是热爱舞台的,这点,随她哥,错不了。
4
儿子策划的广州两日游,他学会看地图找路线,比我更胜一筹的是他还会看抖音做攻略,包括最佳拍照,必吃必去的。我不刷抖音,但我能一眼分辨出广告还是真分享。
去大佛古寺的时候,他跟着地图导航,我跟着他。绕了半条北京路,结果走到大佛寺的后门,一巷之隔,再过不去。我重新导航,五分钟绕到了前门。哥哥百思不得其解,我一看他的搜索是南门,只有10%的人选择,我定位是北门,有80%的人选择。
他说以为人少,路近点,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我告诉他,一定要相信,在陌生领域,从众才是最佳捷径。
5
我无意间看到文化馆转发的,有个剧组演员招募信息。需要几名初中生做群演,于是让儿子录了段个人简介发过去。今天意外收到通过的消息,让我们安排好时间,等通知拍摄。
晚饭过后,我问儿子:“你作业复习时间安排好没?11-15号你要去拍戏。”说完这句话,我和儿子不约而同地捧腹大笑。儿子笑着说:“拍戏?说得好像我是演员一样,我只是去领饭盒的……”
我们大笑不止,用“拍戏”这词,实在滑稽。女儿从客厅走进房间,又气冲冲地走出来,对我们说:“哼!你们笑什么笑,我都生气了。”发现她以为我们笑她,我们情不自禁地笑得更大声。
她转身生气走开,不一会又出来。看我们还笑,她也用两手半捂着嘴、猫着腰、摇晃着身体,跟着我们一起笑起来……
儿子这个年龄,有一次领盒饭的经验,我觉得不错,接下来他的寒假作文有话题了。
网友评论